李泌说道:“以臣的意思我们不妨先将安西北庭交于吐蕃,让吐蕃派大军驻守,这样一来吐蕃就可以帮我抵挡小唐王。”
李亨一听疑惑道:“现在就给他们?吐蕃万一反水我们怎么办?”
李泌无奈的说道:“我们现在只能与虎谋皮了,只希望吐蕃能信守承诺!实在不行我们可以一边同叛军交战,一边让吐蕃派人去接收,依臣对小唐王的了解,小唐王必然和吐蕃起冲突,只要我们趁吐蕃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击败叛军。”
李亨没有办法于是说道:“好吧!也只能如此了!”
公元757年九月唐肃宗李亨为收复京师长安,以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唐军及吐蕃,回纥、西域诸国之众近十五六万,由凤翔出发,向东进攻。和历史上的香积寺之战相比虽然少了安西北庭大军,但是多了几万吐蕃精锐,并且这次吐蕃大军的将领还是扎达路恭,副将是吐谷浑小王莫贺吐浑。
安守忠得知李亨的动作,立刻将消息传至了洛阳,安庆绪和严庄不敢怠慢立刻从各地抽调大军支援长安,并且在军中大肆宣传李亨卖国割地从吐蕃和回纥借兵,同时准备对长安和洛阳进行屠城。
这件事本来是很机密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李亨不知道安庆绪和严庄是怎么知道的,并且在长安洛阳大肆宣传。
回纥还好说,吐蕃可是和大唐打了上百年,大唐百姓可以说家家和吐蕃有仇,现在李亨竟然勾结吐蕃,百姓岂能不恼羞成怒。于是应征入伍者甚众,几天之内募兵三万多。安守忠大军增至十一二万人。
李亨没想到事情竟然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但是现在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再说百姓对于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人,如果百姓在他眼里算人他也不会说那一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鹘”
唐肃宗至德二年九月十九,郭子仪为了回避安守忠的骑兵优势,将战场特意选择在了地形复杂的秦岭北麓,以沣水和大川掩护两翼。李唐大军同安守忠大军战于长安城南香积寺,双方激战五个时辰,双方共战死约十四五万人。
李归仁率骑兵进攻吐蕃军阵时遭到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所率回纥骑兵拦截,河北唐军骑兵在吐蕃和回纥夹击之下尽没,河北唐军由势转为劣势最后溃败。
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安太清、孙孝哲等人逃回洛阳,田乾真和高尚二人下落不明。
历史上香积寺之战虽然惨烈,但是很少被提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香积寺之战河北唐军才是真的唐军,而李俶郭子仪等人率领的军队除了安西军和北庭军基本都是蛮夷之军。陇右、河西、朔方精锐早已经在潼关之战、陈涛斜之战和清渠之战被李亨和李俶父子二人霍霍干净了!
双方刚接战蛮夷大军就被河北唐军杀的混乱不堪,这时候如果不是李嗣业带安西、北庭唐军抗住河北唐军,蛮夷大军早就被河北唐军击败。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香积寺太血腥所以不愿意提及,其实不是因为血腥而是因为当权者引外人屠杀自己同胞,他们没脸说这事。要比血腥白起坑杀赵军比这血腥多了。
如果河西、陇右、朔方精锐真的在李俶何至于给回纥叶护下跪求放过长安百姓。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这句话没有一点错。
不过历史在香积寺之战过后又留下了一个历史谜团。
《新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会日暮,怀恩见王曰:“贼必弃城走,愿假 壮骑二百,缚安守忠、李归仁等致麾下。”王曰:“将军战疲,且休矣;迨明,与 将军图之。”对曰:“守忠等皆天下骁贼,骤胜而败,此天与我也,奈何纵之?使 复得众,必为我患,虽悔无逮。”王不从,固请,通夕四五反。迟明,谍者至,守 忠等果遁去。”
是什么原因让李俶拒绝捉拿安守忠李归仁等人呢?随后仆固怀恩再三请求李俶派兵追杀安守忠都被李俶拒绝了。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等人得以顺利逃脱。
难道李俶和安守忠之间也是“空城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