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进去的人不由喜出望外,但没考进去更多。
毕竟前来应试的人多达数万,书院却只招收千人,这里面还包含100人的医学生。
当第一次益州文理书院落下帷幕后,考进去的学子们便进了学院,也轮到了程处默、尉迟宝琳二人的用武之地。
按照书院的安排,会有七天的军训,此举开了书院之先河。
长安方面一些夫子不明白为何要学子们军训,但贞观初年,武将转为文臣也属常见,文臣们上过战场的也不少,长安的夫子们没有掀起任何风浪。
时间进入了十月时,去往西域的二十学子中老大,老七,老十四和老十九终于回来了。
此行中,四人虽然不知道白叠子有何用?但四人还是大量购买,此时的西域对唐人并不排斥,相反对他们相当的欢迎。
毕竟此时的大唐还没有和西域发生冲突。
李恪连忙前往学校,联系了几个墨家人。
要制作轧花机和弹棉花的装备没有这些墨家人,如何能行?自己动嘴能力还行,动手能力就差了。
弹棉花还好,传统轧花机却是明清时才逐步成熟的。
首先,根据西域棉绒短的特点,要用后世的轧花机,轧花机最大的问题是用的齿轮,至于动力,现在主要还是靠人力踩的。
齿轮,用铜、铁、钢都行,但考虑现行工艺水平,还是以铜铁为主吧,用钢还要头大的润滑问题。
轧花机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脱粒,否则人工太慢了。
用淬火硬化就行,李恪想了半天,这工艺应该可以。让人试了试,多试几次,有了齿轮的制作方法就好办了。
看来轧花机还是能做出来的,李恪放下心来,说道:“我这动手能力确实不行,你们整吧,缺什么让田舍来找我便是。”
说罢,施施然回府了,后面却是墨家人的各种讨论声。
众人也不以为意,李恪动手能力差,基本上都知道了。
次日,李恪再次去实验室时,实验室里墨家众人虽然眼睛红红的,但所需要的齿论已经有了。
李恪大喜,有了齿轮便好办了,后面制作肋栅就行,李恪把这个机器的作用也讲明白了,后面的弹松棉花用弹花弓就可以了。
程处默二人虽然关心,但涉及加工工艺也没办法,数日后,工艺虽然有些复杂,但有了轧花机和弹花弓,加工制作棉花已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