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原来大魔王竟是我(1 / 2)

胜者为王,重活2009 还斋 2822 字 2个月前

大多数时候,青云都有些高估自身实力,以至于当家老板李泽华误判形势,好在没有惹出大乱子。

最开始的青云,压根不具备任何影响弟方集团选择的力量,单纯靠他本人先知先觉,提前卡好位置,等待各方助力追赶上来。

一看,这家伙怎么又在?

事情往往就这么有戏剧性,大伙累死累活布局谋画,排除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见到胜利曙光,而青云依靠老板超出常人理解范围的眼光,和快人一步反应。

每每瞄准风口毫不犹豫提前抢跑,花一块钱达到别人百元乃至耗费千元,才能勉强触摸的成功门槛,还提前吃下一大块肥肉。

期间不是没人摸过底,可随着青云每一步走在正确道路上,原本看热闹的各方投资人,纷纷闻着味找上门来,给钱是另一回事。

带来的配套资源,背景加成,才是各方投鼠忌器的根本,比如明日资本许欣最早入局,加上淡马锡的站台,帮助其抵御了外来窥视。

可随着时间来到2012年五月,青云可谓是大势已成。

吴良宇主动上门交底,所言非虚,却只说了一半,剩下一半他不敢说,也不想说,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李泽华或许真的是个疯子。

他行事乖张百无禁忌,敢想敢干偏偏还带着几分急躁,仿佛背后随时有野兽追赶,危机意识极强,所以做事风格狠辣无比,往往不留余地。

对朋友没得提,乐于分享各类资源,只要不影响他对集团绝对控股和决策权,哪怕过线也睁只眼闭只眼。

但对敌人凶残至极,往往赶尽还要杀绝,可现代经济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愈发深入,黑白之间往往存在着大面积的灰色。

左右逢源因利致导,各方好似非洲迁移的角马群,追逐水草而生,哪里有利益就往哪里流动,会以暂时利益一致而结盟。

又因分歧而分道扬镳,可各方都严格遵循着斗zheng底线,绝不对掌握资源控制权的大人物下死手,哪怕一时竞争落败,往往也给予失败方必要的体面。

因为谁也没有彻底压垮对手的资本,即使有,也会因为各方面掣肘而综合评估利害关系后,选择放弃,毕竟谁也不能对抗整个体系。

谁也不敢保证,将来自己不会处于下风,如果每次获胜都要对失败者穷追猛打,对方必然撕破脸皮突破底线反抗。

届时通过合理运用规则,费尽心思赢得胜利的优势方,就要面对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的规则之外物理手段,谁敢保证一定赢?

所以共同维护规则稳定,对各方都有利,大家抱团的力量,也注定能碾压单个个体的实力。

可青云,是个例外。

依靠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收集,处理速度,青云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开启滚雪球壮大模式,还没等同行反应过来。

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商业帝国,就这么堂而皇之出现在众人面前。

但凡看过一眼的人都难以置信,就仿佛200年前,从未经历过工业时代的人们,永远无法想象工业化是个什么模样,有多恐怖。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仿佛按下百倍加速键,谁踩中风口在短时间内发展出足够多用户,谁就能通过掌握的海量信息中,获取外人无法理解,无法想象的巨额财富。

其累积财富之迅速,快如闪电,其规模,如同浩瀚之银河不可测量,一朝掉队,永远难项其背。

所以青云有了真正可以狂妄的资本,这样一个掌握信息化时代钥匙的庞然大物,让所有人都颇为头疼,它已经形成对任何一个商业集团的降维打击能力。

掌握移动互联网主动权的青云,就如同二战时期掌握闪电战精髓的汉斯,再也不用将大量资源,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堑壕之内。

只要它想,随时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打一场针对任何对手的突袭战,并且能确保用最短的时间分出胜负。

让各方甚至来不及准备干涉,就用一场简单到极致的手起刀落,告诫所有人不要试图越雷池半步。

巨大的体量优势,毫不讲理且无法被抵挡的凌厉攻势,加上移动互联网持牌金融,带来无与伦比的吸金能力,以及即时通讯软件,带来令人恐惧的信息覆盖能力。

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优势,正一点点将青云推上神坛。

偏偏,掌握这个大杀器的创始人兼实控人,还是个杀戮果决的年轻人。

要么不动,要么一劳永逸,从泰山派段老大,柳爱国,再到长实系李半城,更别提中途被青云击败的那些快递物流同行,哪一个不是悲剧收场?

身陷牢狱者有之,封存太平洋海底永不见天日者有之,狼狈出逃再难回归故土者有之。

还有不少吃了五毛钱花生米,临死前不忘对李泽华发出最恶毒诅咒。

可惜这些人,注定很难看到青云衰败的那一天了。

因为连最上面,都在头疼如何应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讨论来讨论去,大家都没有太好办法,一方面担心自废武功让外人获利。

另一方面,青云还没有表现出脱离控制的迹象,李泽华本人更是恪守红线限制,没有半点出格的想法,很难找到理由完美解决。

毕竟贸然动手,难免引发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恐慌,谁敢承担这个天大责任?

而要用常规手段约束,影响,无伤解决,那除非各方下定决心,彻底修改底层管理规则,才有可能削弱青云愈发膨胀的潜在影响力。

这,就是吴良宇隐藏的后半部分中,最重要的核心。

底层经济决定shang层建筑。

而现行规则对各弟方集团考核中,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经济发展压过一切。

早在30多年前那个不太敢公开承认的时代,民营经济就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孕育着无穷生机。

到如今,民营企业个体户提供了超90%的就业岗位,超半数的税收和生产总值,记住这两组数据,它是民营对gong有强有力的补充证明。

gong有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注定其作为托底保障,稳定经济压舱石的地位,这一点坚定不可动摇。

任何鼓吹基础行业siyou的言论,无一例外,全部包藏祸心别有所图。

可稳定往往带来船大难调头,不够灵活的天然特质,企业负责人往往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他们本身不是拥有者,而只是单纯管理者。

只需要按照上面交代的任务,做好本职工作即可,超出计划外往往带来的不是收益,而是负担,做好了理所应当,做差了要被问责。

久而久之,明哲保身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一致想法,所以需要民营经济作为探路先锋,去进行各种有益尝试。

而具体到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有没有能力,是否具备更进一步的可能,往往取决于本弟方集团的经济数据。

众所周知,具备托底性质的民生行业,往往不以盈利为最重要考核标准,加之还要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往往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命脉。

而且它还具备稀缺性和唯一性,诸如特定的工矿,重型制造,能源,往往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

比如沿着长江一字摆开的城市,川省绵yang,鄂省襄yang,湘省岳yang,赣省九jiang,徽省安qg,它们依托便捷的水利运输。

成为这条核心经济带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城市,可谓是得天独厚,可本省不可能完全指望能源化工吃饭,整座城市也不能彻底押宝这一产业,就能实现完全崛起。

事实上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上限,已经提前锁定,或许可以在本省位居中上游,可再想前进半步,天花板上限已经被彻底锁死。

未来能发展多好,完全取决于国家对其投资规模,况且过于集中的行业投资,很难惠及普通人,如果不在体系内,往往只能背井离乡自谋出路。

外来资本除相关配套企业外,也很难吸引高精尖行业落户,因为它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从本地获取超过能源化工行业的支持力度。

说句诛心之言,在外做大爷,何苦俯首做小,久而久之,依靠规模投资带动发展的城市,也索性不再折腾,老老实实捧好铁饭碗。

期待下一轮能源变ge不要来的那么快,否则又要自谋出路。

大家花了十几年时间验证找寻一圈,发现事情又回到原点,gong有经济是基础,排排坐分果果,每个地区分一些确保大家不饿死。

可要发展,要突破,还得看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三驾马车,这里头,如何利用引导好民间资本创造价值,就成为每个弟方集团最应该做好的功课。

谁感悟最深,谁下手最快,谁就能提前抢到晋升的关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