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东方的贝尔实验室(2 / 2)

胜者为王,重活2009 还斋 2621 字 2个月前

现在舒服多了,“早就应该这么办了,现在我们要钱有钱,要市场有市场,既不缺技术人才,又不缺产业扶持政策,前途一片光明。

凭什么让小鸡仔过来分一杯羹!

特么的,从05年到现在,我是憋了一肚子火,总算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好日子还在后面呢,不过你可不能掉以轻心,小鸡仔下手狠着呢,尤其是核心人员的安保工作,一定不要吝啬。

对于能够日常接触到你们的人,也要按惯例,每间隔一段时间,就做一次完整的调查,避免出现突发意外。”

李泽华见多了针对重点关键人物的“意外”,关键他自己也这么干,至今为止,通过青云在海外的布局行动。

起码有超过一千名各领域,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工程师,科学家,要么在深受感动,提前和那位在天上拥抱。

要么脑洞大开,从此丧失思考能力。

还有的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终日与快乐相伴,说起快乐,这个是最容易勾他们下水的途径,毕竟欧美大谈特谈快乐。

这些年轻一代的工程师,科学家,又没什么钱享受生活,突然被勾引见证新世界,扛不住诱惑被迫沉沦,很正常。

在绝色佳人辅助下,两三次就彻底离不开快乐加持,神经受损,大脑废一半,自然就没多少威胁。

而对成名已久的大佬,布局没那么容易,光一个接触到其身边,取得信任,就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事情。

好在还能通过金融手段,忽悠手段,从他身边人下手,包括不仅限于渲染巨额投资回报,将其家人的积蓄哄骗一空。

待其出现巨大经济窟窿后,再想方设法取得其身边人信任,进而与科研大佬本人接触上,能收买引诱,则与其合作,获取科研成果。

完全不能为我所用着,那就只能寻求相对完美的机会,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还别说,针对关键人物的布局,顶得上弄掉上百个科研牛马,因为每每重大科研进展,往往是某个天才的灵光乍现。

方向对了,无数科研牛马反复试错,总有一个正确的。

现在灵光乍现被从源头按死,其整体科研必然遭受巨大影响。

自己都这么干了,李泽华当然害怕对手也用同样的招式,对付青云系重要科研人员。

为此产业基金,特意从每年的净利润中,拨出上亿美元的特殊经费,捐赠给国家安全和五军都督府,由其派出专业人员,对青云体系内优秀研发领军人物。

和极其优秀的天才年轻人,进行重点保护,包括他们的饮食,出行,公开活动等,通通被纳入青云重点保障体系内。

什么博士研究生配偶包工作,那都是小意思,青云恨不得把最优秀的那部分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家养了十年的狗,都重点保护起来。

唯恐外资找不到机会,对这些猫猫狗狗下手,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养了十年的狗狗突然没了,科研天才不得伤心怀念几个月?

这中间因为情绪没落,得耽误多少工作进度啊,万一那价值连城的灵光乍现,就这么折腾没了,青云找谁说理去?

李泽华没读过几年书,可他对真正有技术研发,有重大技术突破能力的科学家,那是尊重到骨子里,只要能拿出成果,要什么给什么。

就青云陆续买入的那十几架空客,平时集团事业群副总裁级别,想要申请使用,都得打报告提前申请走流程,可要是技术大牛想要。

一个电话,全程绿灯。

以至于有人在背后悄悄说闲话,在公司,通过金融,销售,渠道额外赚十个亿的副总裁,还不如科研取得突破,投入十亿赚八亿(说酸话)的实验室老头子。

真是奇了怪,比不过科研老头就算了,人家家里人甚至都能动用私人飞机出国旅游,他们除非紧急事件使用,其他时候只能老老实实买机票,最多头等舱飞来飞去。

可奈何青云系李某人说了算,有委屈憋着,有想法闭嘴,不服,下辈子搞科研去啊。

唯有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其他任何时候赚钱,都是东大和集团构建的平台优势,离开这个平台,单独赚十个亿才是真本事,而科研不同。

重大基础科技突破,整个经济体都要因此受益无穷,只有掌握核心话语权,说话才有力度,这点道理都不懂,混个屁啊!

曾毓民也是技术专家,他受益,当然千好万好,当即领着董事长和巡抚等一众人,穿戴好防护装备,深入实验室验收技术成果。

实际上,电池技术的突破,完全是材料和输出转化功率的基础问题,得益于核心算力系统的投产,许多基础重复性测试。

都交给计算机处理,极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只要原材料和试错速度跟得上,选对方向很容易出成果(完全靠钱堆砌,没有半点侥幸可言)。

所以时代新能源,比亚迪,亚迪,青云动力科技和奔驰新能源,各自负责一个发展大方向,每天都有新成果,新技术突破问世。

最关键这几家还拥有同一个老板,在青云总公司协调下,青云体系内其它各项业务取得的技术材料突破,都能第一时间取得专利共享。

甚至夸张点到了大酱无人机动力电池,取得材料突破,立即就能反馈到友商公司,数百家科研事业和更多的大学科研机构联合起来。

随时保证数万名业内最顶尖的优秀人才,通过内部通讯软件,实现技术交流和成果借鉴,一起取得突破,大家一起享受发展荣光。

这才是青云体系最大的优势所在,相应的评判审核标准,也从负责单一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变成了项目参与度,完成度。

成功不必在我,但成绩和奖励,一定有一份,李泽华又不缺钱,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收割金融个人投资者的财富,每一天都以亿计算。

经过严格的各项支出科学计算后,分配给员工,科研体系,渠道建设都已经形成固定制度,赚取到的每一分钱,都要留下一部分支持科研建设。

有了源源不断的经费投入,想不出成果都难。

“你说,要不要额外再弄个非盈利的科研机构出来,专门培养一大批理论人才,再通过内部软件平台,和实践应用专家建立联系,哪怕做做储备也好嘛。”

李泽华看完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后,心血来潮道:“以前就听说美利坚的贝尔实验室非常牛,有没有可能,我们也能弄出一个?

要是你有兴趣,就先从动力电池开始,然后挑一些社会前沿科技领域的专业理论人才,先打个样。

这样总比养一群人,天天看科幻电影和小说,摘取其中可能实现的技术来的强。”

曾毓民没反对,尝试询问了一下每年投入规模后,当即懵了,“多少?”

李泽华不解,“每年净利润的5%啊,怎么,嫌少?”

连旁边巡抚都惊呆了,“青云母公司去年总营收和净利润是多少,你心里没数吗?这么多钱,你怎么花的出去,要不先把总部放在闽南吧。

你看啊,有福之州,好兆头啊,科研也讲玄学,实力和福气运气缺一不可啊!”

这下轮到李泽华有点晕,他也不知道青云一整年净利润有多少哦,反正除去亏的就是赚的,每年光看到身价暴涨,可究竟赚多少亿。

还真没人能统计出来,因为暗地里那些盈利,连集团事业群总裁都不敢细算来源,更别提有些秘密基金,到现在还没结算过净利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