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一眼望不到头的海洋,真是让人忍不住沉迷啊!
如果将来有一天可以选择,我宁愿永远呆在这里。”
丰盛号十万吨级油轮上,大副郑之宣颇为感慨,表面上他是油轮工作人员,可实际上懂的都懂。
因为刚刚28岁的他,几个月前还在海洋编队中服役,某一天突然被上司神神秘秘叫过去,劈头盖脸送来一道惊天恶讯。
他,被转成固定编了,不过不是五军都督府,而是筹画建立的海洋综合编队,隶属弟方衙门,不再归都督府管辖。
最关键是,这个新成立的部门连办公地点和办公设备都没有,第一天上班就被发配到这艘油轮上。
美其名曰适应性训练,简直见鬼了,谁家好人一艘油轮配200多人?
里面显然还有些刚加入,一脸懵懂,登船碰上大点波浪就吐的新兵蛋子,一问才知道,都被忽悠来的。
说是忽悠实际怎么可能,不过船上大部分人都签署了保密协议,对外统一宣称是某某航运员工,除了那真正20来个船员,剩下全是秘密培训。
就比如郑之宣公开身份是大副,可一艘船上竟然有3个船长3个副船长7个大副15个二副,竟然还有两三个挂着心理辅导师身份,没事到处晃悠找人谈心的人。
别问,问就是船上工作太复杂,大家各自分管一摊工作。
可所有人都清楚这艘经过特殊改装的油轮,除生活设备舱之外,还开辟出诸多模拟实践操作仓,很多船员唯一的工作。
就是在封闭的舱室里,不断进行各种实地模拟操作,大家也明白各自肩负的沉甸甸责任。
唯一让他们感到不满的就是,吨位不一样,因为东大目前没有十万吨级同等轰隆隆船,他们在这适应性训练。
将来转到几千吨级船上,初期很有可能会不太适应。
但没办法,缺船缺人,还必须保持低调,不然弄出个新部门掩人耳目干什么?
他们只需要服从,然后等待某一天新装备从船坞里顺利下来,然后配合在岸上模拟复杂情况下操作的航电,武器,雷达,信息传递等部门,第一时间完成接收。
上面已经谈好了,新成立的海事单位,随着东南亚和印度洋各经济体谈成协议,以后会满世界到处乱跑。
前期的主要航道探测,沿途海文海况海底,及周边各经济体等各种具体信息,先一步准备起来。
如郑之宣这种提前上船适应的人员,仅第一批就有近五千人,他们分散在近40艘远洋船队中,以船员身份进行训练。
而后续还会有更多人通过这个渠道加入进来完成初步训练,直到他们按照计划凑足能装满二百艘舰船的一线人员规模,计划才会逐渐告一段落。
其中大部分人都在最安全的东大到东南亚航线完成训练,因为整个过程都在自己人掌控中。
只有为数不多的精英被挑选出来,加入东大到北非西亚,或南美的长途航线,这里的情况相对复杂,虽然两端港口都在控制中。
可漫长的航线途中,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而且远洋补给也是个大问题,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解决中,比如青云控制的船坞。
正在对数艘2-5万吨级商船进行彻底改造,新修建的远洋综合补给舰也在紧张建造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能从专业补给舰获取必要物资补充。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安排每一艘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自己人船队,多塞防水防沉的补给包,在茫茫大海上依靠北斗导航确认彼此位置后。
再用随船救生艇,如蚂蚁搬家一般慢慢运,可送出去容易,架不住收货难啊,每次为了点补给,他们都费老鼻子劲了。
倒不是说十万吨级油轮,还是经过特殊改装的大家伙,存不够200多人一个月的生活必备物资,而是上面有意要进行各种针对性测试。
比如极端情况下多次小规模补给的可行性,比如自己人船舶路过时,有时候会特意送过来一些外表就不正经的包装食品。
比如导弹大米,小巧的紫菜蛋汤里装着高热量巧克力棒,总之正常人能想到,神经病灵光一现的玩意,船上都能找到。
反正上面就是变着法测试各种补给方式和考核收取时间,甚至于还会以桶装船用柴油,重油的投后不管方式进行专业测试。
谁知道是哪个天杀的玩意一拍脑门想出这么个折磨人方式,圆滚滚的油桶裹着抗沉包裹物。
由特制材料连成一串飘过来,甚至上面还在考虑研究自带转弯功能,和短距离机动的海上油桶火车,宣称操作的那种。
总之各种奇葩事没少碰见,可从来没人听他们抱怨:特么的载着十万吨原油的油轮,会缺油?
神经病啊!
郑之宣反正挺开心,没事骂骂变着法折腾的科研技术组,然后严格要求手下员工,嗯,大家都是领工资的正式工。
只要考核通过,或许用不了一年,他们就能成为肆意驰骋万里海疆的忠诚卫士!
因为任谁都清楚,东大历史上就从来没出现过总部地址,在外边的新部门。
“谁敢信,海事单位总部竟然在马来亚靠近新加坡的地方。
而分部一个在暹罗,一个在印尼最东端,还有一个和吕宋在谈,兴许它们家东部沿海将来可能会多出一个海事部门基地。
听说滇缅,索马里和马达加斯加,也要各自弄一个,真的假的看不准,不过这办公地点都在外头,还和当地轰隆隆编队组成联合单位。
也算是开天辟地第一回了。”
郑之宣隐隐有猜测,不过上面没下文之前,他不敢乱说。
可旁边同样忙活完,出来放风的二船长李江河压根不在意,“说白了,就是未来的大洋编队呗。
也就是现在经过特殊生产的船只数量还不够多,不然几万人上船才叫真正的大场面!”
郑之宣就笑:“咱们也算是赶上好时候,将来也有在异国他乡工作的资历。”
“嘿嘿,可不嘛,听说制定的补贴标准都比国内多呢。”
李江河很满意现在的工作环境,因为他已经提前预订一艘4000吨级护卫舰,可惜不是八千吨的大驱,不过总比没有强。
而且一出手,就是直面一线的主力,还有不满足呢。
聊着聊着,郑之宣把话题扯到最近比较火的西亚最窄处,打老鼠游戏。
不是真打老鼠,而是联合酋长最近有些抽风,没事就派点快艇想要登船检查。
可是按照规定在公共海域航行的船只,不需要看它脸色行事,所以它每次一出来,就会被在更南边的海洋该溜子发现。
然后北边就会派出同样数量的快艇,冲上去缠住。
谁都清楚,联合酋长不是无缘无故抽疯,而是背后的美资想挑事。
华尔街彻底坐不住了,因为在过去半个月里,国际油价一路从最高点135上方,一路震荡下行到如今的112/113美元每桶。
但这里有些僵持住了,因为许多跟风的国际游资,中小机构不断被华尔街吹风影响,开始见好就收,落袋为安。
剩下博弈,就是两个同样遮天蔽日的大集团进行激烈搏杀!
场上比拼金钱多寡,暗中各种传媒舆论,私下手段层出不穷,譬如包括诸如原油生产设备停工检修。
不断渲染未来原油资源枯竭,强调页岩油开采成本,以及东大等新兴市场的海量需求,总之什么手段都用上了。
奈何鱿太资本集团,面对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联合布局,暂时不是正面对手,只能眼睁睁看着每天加上杠杆的几百亿美元。
填进能源期货市场这个巨坑,然后又无能为力看着价格一点点往下跌。
刚开始,华尔街还试图通过伦敦和瑞士渠道,以机构做多要求进行实物交割为筹码,试图进行更进一步施压。
可大猫在关键时候,选择不和钱过不去,在欧萌海量资金倾斜下,它一反常态抓紧开采,然后源源不断的能源储备通过黑海,地中海。
运输到交易所指定的交割仓库,美资不是在欧洲期货交易市场疯狂做多,想要维持高油价的基本盘吗?
那好啊,原油资源管够,无论美资打进去多少订单量,欧萌资本都寸步不让,反正它们按照协议从大猫采购能源的成本。
只有实际成交价的75%,实际可能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