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代表人蒋心,此刻她在群里和小姐妹们吐槽。
蒋心盯着手机屏幕上满屏的古剑热搜,指尖烦躁地划了划,发出闷闷的抱怨:
“现在的电视剧越来越看不懂了,满屏都是情情爱爱——现代偶像剧跟古装偶像剧轮流霸屏,随便一个热搜都是几千万讨论量,哪儿来这么多观众啊?”
“我咋没赶上这好时候”
崔然斜倚在沙发里,指尖在笔记本电脑触控板上快速滑动,屏幕上跳动的《古剑奇谭》数据报表让他眉心骤跳。
《杉杉来了》和《古剑奇谭》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虽在长尾效应上比不上《甄嬛传》但短期的爆发度却远远超过。
此剧也是开启了仙侠偶像剧的时代。
在观众评价中,《仙剑一》《仙剑三》的口碑和评分超过《古剑》,但三者在各自所处年代造成的影响却截然不同。
《仙剑一》(2005年)开播时,互联网尚未成为舆论主阵地,观众反馈多依赖电视收视数据与纸质媒体评介。
仙侠概念初掀热潮,其影响力仍局限于固定收视群体,难以形成全网热议的“破圈效应”。
而《仙剑三》播出时,网民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景天与雪见”的欢喜冤家设定,“龙葵祭剑”等名场面通过论坛、博客迅速传播,初步展现了观众共创话题的力量。
剧集热度开始突破电视屏幕,向互联网延伸。
反观《古剑》诞生在社交平台全面占领的时代,剧中角色人设、服化道细节乃至台词片段,都能在微博、贴吧、豆瓣等平台引发裂变式讨论。
即便口碑不如仙剑一三,但其所处的舆论环境已赋予观众前所未有的发声权。
年轻网民通过二创视频、角色 CP文等形式深度参与内容传播,使剧集热度呈现几何级增长,甚至衍生出“古风圈”“二次元联动”等跨圈层现象。
简言之,《仙剑一》《仙剑三》是以作品驱动观众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而《古剑》则赶上了年轻观众掌权的互联网红利。
三者的差异,本质是影视行业从媒体主导话语权到“用户共创影响力”的时代切片。
如今,舆论环境以网民为主要力量,普罗大众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声量无比庞大。
年轻网友更为新潮,也更愿意为剧集发声。
这与以往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专业媒体和官方媒体手中的情况不同:
过去,普罗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声音微弱,难以与媒体(尤其是专业媒体)的影响力相提并论。
现在,网民主导舆论力量,尤其是年轻网民的高参与度,让资本清晰看到这类影视剧所能带来的影响力。
这要是搁在 2005年,观众即便再喜爱《仙剑一》,在当时的影响力也极为有限,几乎激不起什么水花。
不过,少年少女们当时虽因年纪小无法发声,但他们终将长大步入社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