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禄三年(1560),秋意渐浓。
在幕府的斡旋下,三好家与筒井家的纷争最终以和平的方式落下帷幕。
此战过后,筒井家成功保住了筒井城周边的核心领地。
而松永家则从摄津国泷山城,迁至大和国信贵山城,其势力的触角也顺势伸入了大和国境内。
十月的阳光,已不再炽烈,却依旧温暖。
村民们一大早就聚集在田边,准备迎接秋收的忙碌。
此时,一支由十几人组成的队伍,正沿着官道缓缓而来。
队伍的领头是一位少年,他大约十二岁左右,腰间挎刀,端坐在马背上,展现出武士的威严与气度。
突然。
马匹轻嘶一声,少年下意识地握紧缰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稚嫩的面容紧绷,嘴唇抿成一条直线。
此时阳光洒在他身上的阵羽织,家纹“梅钵”在光影中熠熠生辉,彰显着他的身份:筒井顺庆。
当他们进入村庄时,筒井顺庆的目光扫过跪拜在路旁的众村民,眼中透着上位者的傲气与威仪,让村民们不敢直视,纷纷低下头去。
“谁是这个村的乙名?”筒井顺庆说话音量不高,还掺杂着未变声的童音。
“小人便是这里的乙名。”村长连忙磕首回应。
“今年的收成如何?”筒井顺庆望向那片金黄的稻田,语气中透着期待。
“回筒井殿下,今年的稻子长势喜人,是个丰收年。不过时令稍晚,还需抓紧收割。”村长恭敬地回答。
“嗯,去组织村民抢收吧,我们只是下来视察。”筒井顺庆微微颔首,自始至终都在马上,高高在上的俯视。
“是!”村民们在村长的带领下,战战兢兢地离开,投入到紧张的秋收中。
筒井顺庆等人则巡视村庄,静静地看着村民们劳作。
只见地里的男人们手持镰刀,排成一排,弯腰割稻。
他们左手抓稻秆,右手挥镰刀,动作简单却机械,不一会儿,腰便开始酸痛,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稻田中。
村长更是带头割稻,速度又快又好,一边割还一边喊:“大家加把劲,别让稻子在地里多待一天。”
喊完,他还忍不住瞥了一眼不远处的筒井顺庆,希望能引起家主的注意。
男人们应声加快速度,割倒的稻子被整齐地放在地上,等待女人们来捆扎。
女人们带着孩子们来到田边,将稻子捆成一束束,用稻草扎紧。
孩子们也帮忙递稻草,或者把捆好的稻子堆成小堆。
不一会儿的功夫,田里便堆起了一堆堆稻子。
筒井顺庆微一点头,又看向晒谷场。
这是村里的一处平地,男人们将稻子一捆一捆地放在地上,女人们则用木棒将稻子摊开,让阳光晒干。
甚至孩子们在晒谷场上跑来跑去,帮忙把稻子摊得更均匀。
“主公,等到稻子干透,就可以脱粒了。”岛清兴还在一旁为筒井顺庆说明。
他本是下级武士出身,有时为了生计,也是需要参与农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