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无功而返(2 / 2)

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

“姐夫,大姐,你们忙着,我走了。”

陈春年起身便走,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过年前,我再过来一趟,给你们送点卤味小吃也好招呼人……”

……

出了县一中家属院,陈春年蹬着二八大杠一路晃悠,在北大街兜了一圈,拐进县剧团的破院子。

这是一家倒霉催的单位。

早年间,约莫1952年前后,一位在长安城很出名的、红宁籍的老艺人张乐天,在私改公过程中被扫地出门,回到了红宁县。

1956年,张乐天组建了红心剧团,一炮走红,声名鹊起,火遍甘陕青宁新五省。

1966年,张乐天上吊,剧团解散。

1977年,全国范围内的戏班子、剧团和文艺团体死灰复燃,红心剧团重建。

1981年,剧团改名‘红宁县剧团’,隶属于县文化局,事业单位,养了二十几个唱戏的、三十几个吃闲饭的。

红火几年后,约莫1992年前后,县剧团再次改制,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

接下来的十年,是舞厅、录像厅、卡拉OK和地下电影院的天下,戏娃子们吃不上饭,纷纷改行。

据说,几名当年的台柱子,大青衣、小花旦,流落江湖,在凤城、长安城一带的茶园子唱戏,卖艺且卖身。

约莫2002年前后,再次改制,给了4个编制,分别是团长、书记、副团长、副团长……

对了,那位名叫张乐天的老艺人,便是张大元的爷爷,著名的须生演员,当年人称‘活孔明’。

站在一座十分简陋的大戏台前,陈春年点了一根烟,蹲在下面看一群演员在排练。

灯火迷离,锣鼓声声。

板胡高亢,二胡柔婉,琵琶扬琴叮叮咚咚、噼里啪啦,一个身材窈窕的青衣旦,在台上咿咿呀呀的走着,唱着。

戏很好。

这是《五典坡》中一折‘赶坡’,演员唱的也很好,无论是唱腔、音色还是扮相,皆为上品。

只可惜是排练,台下观众只有一人、一狗、一猫和三五个榆木小板凳……

“小年,今儿闲了?”

一折戏排练完,文武乐队老师和演员休息,一个拉板胡的精神小伙跳下舞台:“今天吹什么风?你不钻后台咋还来看戏了?”

年轻人叫张大庆,张大元他哥,顶了他爸的班,如今在县剧团拉板胡。

陈春年递过去一根大前门,咧嘴笑着:“你说怪不怪,年轻时候最不喜欢看戏,可这人活着活着,突然有一天,咋就喜欢上这调调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