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真家在村东头,孤零零一家子,距离村子还有好几百米,唯一的好处就是地方宽敞,清净。
陈春年将拖拉机停在门口的大杏树下,瞎咧咧着让大家下车搬东西。
二十斤猪头肉,十斤白膘肉,二十斤洗干净的肥肠,七八斤卤好的猪蹄子、鸡爪子,外加二十斤肥羊肉。
此次‘回乡’,陈春年、陈雪晴二人很大方,大包小包提了好几个,却是一些花生、大枣、核桃和洋糖。
他姐弟下乡第一年,一个十五岁,一个十四岁,在这户不受人待见的人家里,吃住一年多,这份人情沉甸甸的,很重很重。
“杜家妈开门,我们回来啦。”
其他人还在后面搬东西,陈春年懒得动手,大踏步过去使劲拍门:“杜家妈,我杜叔看戏被隔壁村一个小寡妇骗走了,赶紧滴!”
这货没一点正经,咋咋呼呼的说着瞎话。
紧随其后的姜红泥、杜小月掩嘴偷笑,二人的目光一对视,轻轻错开了。
一个认为自己是陈春年的媳妇,一个认为自己是陈春年的小姨子,走了这一路,她二人竟然一句话都没说
陈春年看在眼里,浑不在意。
他‘啪啪啪’拍着门,咧嘴笑着:“杜家妈赶紧开门啊,我杜叔真跟小寡妇跑了。”
“来了来了,是小年回来了?哎呀你这活兽轻一点行不。”
屋里头‘咣当’一声,一个中年妇人小碎步过来开门,嘴里头念叨着,竟然一下就听出了陈春年的声音。
“杜家妈过年好,”大门一开,陈春年哈哈大笑,“我和姐姐几个人都来看您了。”
杜小真母亲笑眯了眼,赶紧让开门口:“还真是小年啊,赶紧进来…你姐呢?”
不等陈春年开口,杜小月脆生生说道:“小晴姐和我爸我二姐他们都在后面。”
正说着,陈雪晴等人过来了。
又是一阵寒暄,说笑,一行人进了老杜家的堂屋,屋里头点着一盏煤油灯,光线昏暗。
屋子收拾得干净整齐,没有几件家具,炕上铺一张羊毛毡,三床被子补丁摞补丁,一看就是个穷家。
可就这样一个贫寒之家,屋子里除了一股淡淡的炕烟味,并无其他任何异味。
这让陈春年很感慨。
1983年的西北农村,这样干净整洁的屋子实在不多见,昔日老地主家的‘底蕴’可见一斑。
事实证明,改开一二十年间,农村前几批考上大学的孩子,这种家庭所占比例相对高很多……
“小晴,小年,孩子们等一下,我拾掇一下炕上东西了你们再上炕,瞧瞧这猪窝,乱的。”
大半夜来一群客人,屋子都来不及收拾,杜家妈很是尴尬。
她上炕撅着屁股,快手快脚的拾掇一下火炕,这才歉意说道:“来来来,孩子们都上炕,暖暖脚丫子。”
“都上炕啊,戳地上多占地方。”陈春年踢掉翻毛皮鞋跳上炕,扯过一床旧棉被捂了腿脚:“呀,还是杜家妈的炕烧的热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