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艾斯威特是一个老家伙,这个老外挺有意思的,作为摄影师有他自己的理念和固执的坚持,比如对胶片的执着。
一见面,他就毫不留情地吐槽着南君策的DV电影没有质感,是在糟蹋电影艺术。
巴拉巴拉一大堆……
南君策也不生气,他这些天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扎克特意收集起来的报纸,批评的可比罗伯特难听多了。
等他讲完,才笑着耐心回应道:
“罗伯特,那只是一部伪纪录片,必须这样拍才真实,《女巫布莱尔2》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失败就是因为它抛弃了家用摄影机,采用了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结果完全没有之前的闪光点,而且未来电影的趋势,一定会向数字摄影方向发展。”
去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赚到钱才是硬道理。
“OH,不,数字摄影是不可能取代胶片的,画质太糟糕了,没有纹理,对于电影艺术来说简直是灾难。”
在拍电影方面,数字摄影确实比不上胶片摄影,但是随着数字摄影的进步,迟早的事,特别是对于小成本商业片来说,省成本就是一切。
南君策没有反驳,一路上两人交流了挺多,也渐渐熟络了起来。
“南风,你这部电影是现实主义题材,完全可以再等等,然后拿去戛纳电影节。”
南君策瞥了一眼罗伯特·艾斯威特,这个老家伙挺吃香的,要不是斯皮尔伯格提前约了他,估计现在又跑去拍其他电影了。
“罗伯特,你真该死,为了等你,我可宁愿错过戛纳电影节,现在我只能送去威尼斯,你得补偿我。”
南君策吐槽道。
三大国际电影节有排他性,在影片选取及评审调性方面也有所不同。
戛纳青睐于现实主义题材和具有艺术价值的影片。
威尼斯电影节更侧重电影对人性的探讨和电影本身的艺术性。
柏林电影节更偏向在平衡商业和艺术之后,更符合政治正确的电影。
总得来说,《孩子》这部影片送审威尼斯电影节,也没毛病,符合它的调性。
……
“南风,色彩方面我调了一下,你看这效果怎样?”
杰出的摄影师能让导演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罗伯特·艾斯威特,无疑也是这样的人,他的很多建议,让他受益匪浅。
严格意义上来说,拍孩子这部电影,对于前者来说,有点大材小用。
“画面鲜亮了一点点,不过好像效果更好了。”南君策走上前仔细看了看,经过与脑海中画面构图效果对比,几乎相差无几,但视觉效果却感觉更好了。
不愧是专业玩摄影的。
“罗伯特,拍摄使用大量长镜头,从头到尾都是近距离跟踪拍摄,你体力没问题吧。”
手持摄像机,对摄影师体力有要求还挺高的。
“没问题,你可别小看我,我身强力壮的,哈哈!”
罗伯特一手扛着摄影机,一手秀着肌肉,接着说道:
“不得不说,你真是天才,竟然想到参考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把镜头作为影片的叙事者,这个创意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