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太平观(上)(1 / 2)

顾昭看了看怀抱中的孩子,忍不住又叹了口气。

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这个孩子,若是随便找个农家寄存,只怕不是被吃就是被卖,跟现在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若让他就这么假作视而不见,却也实在做不到。

走一步看一步吧,他轻轻擦去婴儿脸上的血污,打算先进城,再想办法找个靠谱的人家,寄养这个孩子。

刚走出几步,就见树下的老妇人,正愣愣地看着他。

“年轻人……你要去哪里?”老妇人沙哑的声音响起,叫住了顾昭。

顾昭愣了愣:“进城。”

“带着他?”她颤巍巍地举起手,指了指顾昭怀中的孩子。

顾昭眯起了眼睛:“婆婆的意思是……”

“你要是信得过老婆子,就把他留在这里吧。我那孙儿……当年跟他一般大小。”

她的声音低落了下去,似乎想起了什么不堪回首的往事。

“这……”顾昭看了看她手中焦黑的谷穗。

“你来……”老妇人转身,向那茅屋走去。

顾昭想了想,倒也不虞她要害自己。这孩子实在不好处理,如果她能安置,确实能帮自己省许多麻烦。

茅屋之中,收拾得还算干净。妇人走到屋角处,吃力地弯下腰去,从床脚处抠出来一个袋子。

她打开袋子,里面大概有半斤糙米。

“我儿子,去了城里的太平观。他传太平道,每日有一捧米。”

说到这里,她又看向了那孩子,“给他熬点米汤也够了。”

想起刚才这老妇人在外面拾谷穗的情形,顾昭一下子噎住了,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老妇人似乎看出了顾昭的犹豫,颤抖着从破旧衣襟中掏出一枚褪色长命锁。

“这是我孙儿……”她声音忽然哽咽,浑浊的泪水自眼中成串滴下。

她擦了擦眼泪,轻轻地将长命锁挂在了婴儿的项间。

婴儿突然开始大哭,老妇人叹了口气,找出锅子,取了把米,开始准备熬粥。

两刻钟后,顾昭看着她熟练地抱着孩子,小心地把晾温的米汤喂给他的情形,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站起身来,向着老妇人深深一揖。“多谢婆婆。”

直起身来时,他自玄天戒中取出了一把铜钱,递给老妇人。

“切莫外露,等令郎再回来时,让他去城中买些米面。不知令郎尊姓大名?”

他不敢留下太多钱财,那只会给这家人家带来更大的灾祸。

老妇人的眼中露出了不敢相信的神情,嗫嚅道:“我儿名唤王光……”

顾昭拍了拍她干枯的双手,站起身来,走出了茅屋。

高邑城中,青石道旁。

半塌的夯土墙根处支着家茶摊,陶釜里翻滚的槐叶伴着新磨的豆糜,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官盐每升三十钱”的残破告示。

街道另一侧,米铺前褪色的谷字旗,在暮春的风里懒懒翻卷。

三个老妪正用豁口的陶碗数着黍米,细碎颗粒从她们龟裂的手指间漏进了青石缝隙。

沿街的槐树上缀满了白花,甜腻的香气混着巷尾馊水桶的酸腐,在暮春的燥热里酿成一片粘稠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