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市民嫌分拣扰心,可当时回收站的工作人员却“摆开八仙桌,接待十六方”地尽职敬业:以收废纸为例,细分为大报、小报、杂志、书本、黄板纸、杂揉纸、保密纸(如那时不公开订阅的《参考消息》)。
每逢寒暑假集中涌来的32开课本又得专项捆扎。
再如鸡毛与鸭毛,鸭毛取绒每斤7元,鸡毛仅4分,要严格分档,要剔出混迹其中的白细鸡毛;女孩子的剪发辫,一丛乱发,接手者耐心理顺,丈量后按色泽等论价。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敝履”:纯塑料的与夹杂海绵的,同鞋不同命;破套鞋与破跑鞋,同种不等值,而“同根生”的破套鞋,因有无内衬绒而昆仲有别...!
当然了,我们不是因为污染,我们是因为没有物资,等物资充沛了,就有些懈怠了。
如此细致的垃圾分类,分拣工当然是很重要的,马华的老爸就是废品回收站的垃圾分拣工,又脏又累,一个月是三十二块钱。
按说这三十二块钱,一家五口也是可以勉强糊口的,但是麻烦就麻烦在,马华的妈妈是病秧子,不能工作,并且马华的妈妈还不是城市户口,没有粮本,必须要买米吃,这就让辛苦的一家雪上加霜。
刘师傅老两口一直以来得到了马华一家不小的照顾的,就想着自己离开的时候,帮马华一家一次,现在的马华已经十六岁了,可以求何雨柱收马华做了徒弟,然后请何雨柱将马华给带进轧钢厂,从临时工做起,虽然临时工一个月十八块,但是也够了,可以减轻马家的生活压力。
而且在食堂里面,不缺吃不缺喝,搞不好还能带点回去,这就更好了。
上一世何雨柱答应了,为什么会答应,因为何雨柱从刘师傅的介绍之中好像看到了自己,自己也是那个时候做的学徒,十六岁何大清跑了,跟着何雨柱被送去跟人学厨。
多多少少,马华的遭遇让何雨柱有些感同身受,虽然何雨柱和刘师傅的关系一般,而且刘师傅马上都要退休了,并不会给何雨柱带来什么助力,但是何雨柱还是答应了。
马华也因此成为了何雨柱的徒弟,也是何雨柱最忠心的徒弟。
很快,刘师傅又一次向何雨柱说起了马华的事情,也说出了自己的请求,本来刘师傅还以为自己很可能会费一番口舌,哪里知道,何雨柱听完之后点点头道:“那你让那个叫马华的小子过几天来见我一面,我看看合不合眼缘,要是合眼缘的话,我就收了...!”
刘师傅一愣,很快连忙笑着点头:“好,好...我明天就带着小子过来让你看看,只要你点头,我马上就让着小子家里准备给你拜师。”
何雨柱点点头算是答应了,这让刘师傅很是开心,他没有想到何雨柱居然会这么简单就答应了,这也让刘师傅对何雨柱的看法又稍微好了不少。
就在这个时候,下班的铃声响起了,何雨柱拎着饭盒出了三食堂,这个时候加班还是很少的,晚上也没有领导招待客人,所以何雨柱都是准时下班的。
只是等何雨柱来到了厂门口的时候,厂门前正有一出好戏正在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