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卡洛特吴大牛(1 / 2)

十二匹矮种马,六头短角牛。

是作为第九十七屯垦村屯长的吴大牛,带人从大汉二镇那边的镇公所‘借’过来的。

为此支付了36枚金龙的抵押保证金,一旦马或牛出现死伤的情况,这些保证金就要不回来了。

可以说,吴大牛个人承担了非常大的风险。

但就算如此,依然有不少屯垦村的屯长,哪怕是砸锅卖铁,搞众筹集资,也要凑到金龙,再去借用牛马牲畜,晚了都抢不到——这些牛和马,是简雍、孙乾等大人,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而来的,有些来自战场缴获,但每次弄到的数量都不多。

吴大牛也是因为多次参加了商队行商的任务,拿到了一些金钱奖励,这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36枚金龙,快速借到了牲畜。

而有了这些大型牲畜。

第九十七屯垦村的生产力,就能明显的提升。

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种出更多的粮食。

只要自己管理的第九十七屯垦村的生产力提升了,吴大牛个人也能获得诸多好处。

比如金钱奖励,生产力排名靠前的屯垦村,能拿到该村1%至3%的生产总值提成,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有往上升职的机会。

可以申请发展更多的副产业——比如开办面条厂、干豆腐厂、养猪场等,可带来更多的收入。

总之,如果把屯垦村比作一家公司,吴大牛就相当于全权负责管理的CEO,若干得好,他获得的好处就多;若干得不好,就会换个有能力的人取代,即存在‘末位淘汰制’。

所以这也给吴大牛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怠惰,每一项事务都不敢忽视马虎,每天都在挖空心思的,研究如何提升各项生产力指标。

自然,耕牛耕马这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如何合理的分配下去,换来最好的结果,就成了需要慎重考量的事情。

“屯长,先把耕牛给我们33组用吧,我们组的干活效率高,有了牛,我们能打理100亩的田地!”这位生产组长道。

“屯长,我们22组虽然打理不了那么多地,但有了牲畜,要十五天才能完成的翻耕播种,可以缩短到五天。一年说不定能多种一茬豆菽,增加副食品的产量。”

“屯长大人,我们组的五个人都很瘦弱,这些天拉犁都要累死了,请帮我们减轻一些负担。”

“吴屯长,我们8组里有两个本地人,平时很难沟通,给他们安排活也听不懂,经常出现窝工,你得给我们一些补偿。我们可是积极响应了融入本地的政策。”这位汉民农夫道。

“屯长大人,我们组手头有点钱,能不能卖一头牛给我们?或者让镇公所那边,帮我们买几头牛,或者马也行。”

这个组的汉民,都有亲人在军队参军,不仅种地免税,还给家里带来了不少金龙银鹿,他们可能比吴大牛还富的多。

面对这么多种不同的情况。

一时之间吴大牛犯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