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法正、孟达来投(1 / 2)

半个月后。

益州,成都。

城南,一以竹木房屋为主,普遍低矮破旧,生活着大量中下层平民的里闾内。

某栋稍大些的房屋里。

今年24岁的年轻人法正,正喝着最廉价的私酿黄酒,慰藉着内心的无尽苦闷。

回顾自己的过往。

他二十岁那年,关中战乱四起,天下饥荒,他与族人们离开关中,一路颠沛流离,迁徙到了益州成都,投奔依附于益州刘璋,只为生存下去。

益州也确实是个不错的地方,远离战争与饥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

尤其是从青州传过来的‘玄德犁’(曲辕犁)与‘刘公车’(龙骨水车),在益州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后,本地粮价便年年下跌,是大汉粮价最低的地区,没有之一。

普通人想在益州生存下来,也较为容易,只要有手有脚能吃苦,便可温饱无忧。

而对在乱世里挣扎求存的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只要过上了‘温饱’的日子,便无比知足。

所以按理说,法正不该有什么抱怨,他能活下来就很不错了。

可他是关中士族之后!

他的先祖法雄,曾任南郡太守,以清廉刚直著称。

祖父法真,知名隐士,号“玄德先生”,精通儒学和谶纬之术,拒绝出仕,名重一时。

父亲法衍,曾任司徒掾,是三公之一司徒的属官。

且法氏以儒学传家,有家学传承,虽未能跻身世家大族,也至少是比寒门高一个级别的‘士族’。

然而到了法正这一代,却阶层跌落到可能连寒门都不如了。

这固然与战争破坏与家族迁徙有关。

但法正少年时便博览群书,精通家传儒学,钻研过法家经典,研读过《汉律》,连兵书兵法都有所涉猎,自问有经世济用之才,谁能用他,不管是治民还是领军,都有信心做到最好。

他就是那种‘出将入相’般的人物。

可投奔益州牧刘璋后。

三年,足足三年!

他像是被遗忘冷藏般,没有得到任何任用。

即便给他安排了事做,也是临时担任小吏,干一些临时工般的工作,干完了又没他什么事,也没他的功劳。

甚至有几次因为出色完成了任务,被人抢功不说,还有人说他的坏话,诽谤他的名声。

在那些小人的排挤打压下,整整三年时间,就算很多人知道他法正怀有大才,却始终出不了头。

益州牧刘璋其实并不昏聩,他也知道法正颇有才干,但他刘璋能重用的人才,只能是益州本土豪强与基本盘东州派,法正这样的‘外来移民派’,安排不了几个官职。

在这样的职场环境里,他几乎永无出头之日。

意识到了这点。

法正放弃了努力,开始躺平摆烂,每日借酒消愁。

可他又心有不甘,背负振兴家族使命的他,无法彻底躺平。

“汉建安年初,玄德公居于新野,夜入梦,见一溪流,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木林,栖乌鸦数十只,又遇一耄耋老者,白须赤面,自称‘赤帝’,老者对玄德公曰,此界乃维斯特洛……”

法正拿起桌上的这篇《桃花源记》,又忍不住卒读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