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吐蕃使团入长安(2 / 2)

李重茂迈步在前,而她,错落两三个身位,跟在其后。

……

叮铃!

叮铃!

李重茂步行到朱雀门时,阵阵驼铃声传来。

朱雀大街两旁,挤满了围观的民众。

他走上前去,只见吐蕃使团驾乘着骆驼自南向北,缓缓行来。

队伍规模并不大,约莫四五十人的样子。

此次的吐蕃使团,只是为了向大唐进献国书和吐蕃国礼而来,因此讲究一个轻装便行。

十二月时,还会再来一波吐蕃使团,那时就是负责逆公主的。

也就是迎接金城公主回吐蕃和亲。

吐蕃的驼队中,除了两个人外,其余的服饰都十分统一。

领头那人,看上去五十多岁的年纪,眉骨高耸,皮肤黝黑,面部有明显的高原红,两道浓黑的卧蚕眉斜飞入鬓,眼眶深邃。

比较有特点的是,他鼻梁上横着一道陈年刀疤,左耳垂挂着鎏金松石坠,腰间似乎挎着一把小刀,随着座下骆驼的动作在绛红氆氇袍领口晃出细碎金光。

脚上穿着一双麂皮靴,轻轻夹住骆驼肚皮,两手交叉放在驼峰上,露出的手掌上戴着三枚骨戒,那是吐蕃贵族特有的信物,上面嵌着战死仇敌的牙齿,以用作荣誉象征。

这位应该就是此次负责进献国书的吐蕃使臣了。

李重茂心中如此想道。

这位吐蕃使臣身后不远,跟着的是一位僧人,看起来也是相仿的年纪。

僧人高耸的颧骨上,同样凝着两团高原红,身披绛红袈裟,粗粝的羊毛织物边缘已磨出絮边,却用金线绣着梵文在风中微微发亮。

手上摇晃个转轮一般的事物,让大唐的民众十分好奇,那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李重茂知道,那是吐蕃佛教僧人特有的转经轮,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法器。

他们认为,每每转动一次经纶,就等同于念诵一遍经文,用于方便他们向那些不识字的信徒传播教义,提供一种简便的修行方式。

这是吐蕃僧人用以更好的传播教义,凝聚信徒,所想出来的办法。

不过,这吐蕃使臣携着一位僧人来进献国书,究竟是何用意呢?

这是李重茂心中的一个疑问。

不过有了这个僧人更好,太平公主向他们赠予“天眼石”时,也更能方便那位吐蕃使臣接受,那番“天降眼石,护法诸国”的说法。

在远离朱雀门九十余丈的距离处,那些吐蕃人就翻身下了骆驼,牵着步行。

朱雀门外,这条串联春明门与金光门,约莫九十余丈的春明门大街,只允许步行。

沉思之间,李重茂恍然未觉苏令仪已走到身旁。

“大王,若是日后与我们进行马球比试的人,就在那驼队当中的话,恐怕得多加小心一些。”

耳边传来苏令仪告诫的话语。

李重茂回头看了她一眼,见苏令仪杏眼微眯,白瓷脸上神情严肃,随即循着她的目光望去。

自那吐蕃僧人之后,是十几个身穿厚袍、袒露着半个手臂的精壮汉子。

李重茂赞叹了一句:“苏小娘子倒是观察得十分仔细。”

苏令仪语调上扬,带着些自信意味:“若无这般本事,妾怎敢夸口要做随侍教习!”

闻言。

李重茂轻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