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县里发的,荣誉高着呢。
好事总是赶在一起的。
第二天下午,运输队从东塘镇挑了几十担玉米回来。
按照劳动人口,每家每户都有份儿,男的五斤,女的四斤,上学的娃娃减半,未上学的就不算数了。
柳根发家有四个劳动力,两个娃娃上学,应该分到二十二斤。老支书许了,“五胞胎”算两份儿,就多分了十斤。
这么一来,合在一块儿有三十二斤,装了大半口袋。
冯玉兰高兴坏了,当天晚上做野菜粥就掺了一点玉米。
“娘,这味道好着呢!”
志远和志广喝了两大碗,头上直冒汗。
柳小樱觉得口感不错。
吃惯了野菜糊糊小鱼干,这掺一点粮食是不一样。
“快吃,一会儿给宝宝们熬米汤!”
冯玉兰把白米都留给了娃娃们。
这几天,五个小娃娃吃着百家奶,长得很快。
柳小樱没事了,就抱着娃娃在空间里呆一会儿。娃娃们很少哭闹,大人没在跟前,就自己跟自己玩,相互之间“啊啊”两声,像在打招呼。
当然,调皮起来也不得了。一旦嗷嗷起来,就看谁的嗓门大。
大虎是领头的,才一点点大就有了大哥的派头。
柳小樱说:“大虎,睡觉!”
大虎就闭上眼睛,老老实实的,其他四个就跟着学,哄起来特别省心。如果大虎不听话,那就麻烦了,不扑腾一个小时,就别想安宁。
农村有个习惯,娃娃满月后才起名字。柳小樱想跟娘说说,“五胞胎”就叫大虎、二虎,三虎、四虎、五虎,是家里的“五虎将”。
第二天,冯玉兰把兔子宰了,烧了一大盆。
一家人关起门来,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
柳志江给爷爷奶奶送过去一碗。
柳秉先吃着兔肉,想着最近发生的稀罕事儿,就捋着胡须,说:“老伴儿,你发现没有,自打那五个娃娃来到咱家,这运气就变了……”
“是啊,真是不一样了,莫非是五个福娃儿?”
林阿婆本就迷信,见五个娃娃白白胖胖的,不哭也不闹,更是深信不疑。
有了福娃,柳家就转运了,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第012章
一家人都惦记着宝宝。
柳根发备了两个摇篮,说满月了就可以使。
柳志江也埋下了心思,从不提文秀的事儿。柳小樱追问过几次,柳志江都笑呵呵的,跟没事人似的。
柳小樱想着赶紧挖浮财,好给大哥说门亲事。
可浮财哪是那么好挖的?
这方圆百里,不知有多少人想着这事呢。
柳小樱跑了几天,没啥收获。
可她不肯放弃,这是来钱最快的,只要挖到一个就行。
不知不觉,就要过“小年”了。
即便困难,家家户户也想着法子弄点好吃的。
柳家也不例外。
柳小樱又捉了两只野鸡,改善生活。
还跟大哥约好了去赶集。
这天一早,兄妹二人就出发了。
柳志江挑着一对箩筐,柳小樱挎着青布袋子。
走在半道上,柳小樱想起坑了大哥的事,就问:“哥,你是在这里捡到宝宝的?”
“嗯,再往前面一点……”
柳小樱当然认得那个地方,就想摸摸大哥的心思。
“哥,你还想文秀姐吗?”
“唔,不想……”
柳志江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想的。
虽然文秀跟他断了,可他不怨文秀。换做是樱子,他这个当哥的也不会让妹子嫁到这样的人家,去吃苦受累。
柳小樱一听,知道大哥还念着文秀。
她想,等过了年就给大哥瞅瞅,一定要说一门好的,让文秀姐后悔。
一路走着,一路说着。
经过岔路口时,柳小樱下意识地瞅了瞅。
这一瞅,就发现了东西。
这是一片沙土地,离东塘镇不远,那片林子后面是一所大宅子,后来荒废了。赶上战乱挨了炮火,就被拆掉了,只剩下一片地基。
上一次,柳小樱就注意过,今天的感觉特别强烈。
她眯着眼睛,仔细瞧了瞧。
又奔过去,勘察了一番。
最后,在一处地方停下来,说:“哥,把铲子拿出来!”
柳志江有些纳闷。
可看到小樱的样子,就猜到了几分。
柳志江照着小樱说的,挖了下去。
不一会儿,一只黑色陶罐露了出来。
柳志江很兴奋,在老宅子附近挖到东西,十有八.九是浮财。
三下两下,陶罐子挖出来了。
柳小樱用小刀刮开锡封条,打开盖子,里面是一摞一摞的银元,用红纸封着。数了一下,有二十多封,至少二百多块。
“发财了,发大财啦!”
柳小樱高兴得手舞足蹈。
她赶紧跟大哥说:“哥,这是咱自己挖的,可不能上缴啊!”
柳志江迟疑了片刻。
“樱子,这样好吗?”
“咋不好啊,有了钱可以给哥娶个媳妇,还能给志远和志广扯块布,做件衣裳,剩下的给五个娃娃买点吃的,咱家人口多,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三说两不说,柳志江也动了心。
他瞅瞅四下里没人,就把黑桃罐子藏在箩筐里,挑着回家。
赶集的事儿,也抛在了脑后。
兄妹二人到了家。
就赶紧关上院门,直奔堂屋。
“爹,娘,快看这是啥?”
柳小樱掩饰不住地兴奋。
柳志江也是两手颤抖,揭开了箩筐盖子。
柳根发和冯玉兰高兴坏了,嗓音也变了。
“当家的,这钱可不能露出来,得藏好了……”
“志江他娘,把钱藏哪儿呢?”
“就藏床底下吧……”
说干就干,柳根发顾不上吃饭,就掀开地砖,拿着铁锨挖开了。
柳小樱和柳志江也过去帮忙。
一会儿功夫,就挖了一个一尺见方的土坑。
柳小樱瞅了瞅泥土,说:“爹,得把周围封住,不然,银元罐子是会长腿的……”
柳根发一想也是,就找了几块板子打圈儿围住,下面也垫结实了。
这样,银元罐子想跑也跑不了。
罐子埋好了,上面棚上木板,盖上地砖。再用一个大箩筐扣着,一点也看不出来。
这天晚上,柳根发和冯玉兰躺在床上,时不时地瞄两眼。
这睡在钱上的感觉真不赖啊。
“当家的,咱家可是旺起来了?”
“是啊,留下福娃娃,真是做对了!”
夫妻二人嘿嘿笑着,做了一晚上美梦。
在梦里,给志江说了媳妇,和和睦睦地过小日子,甭提多开心了。
过了小年,离大年就不远了。
柳小樱掰着手指头算日子。
宝宝的生日是一月一日,是柳小樱给定的,还写在了纸条上。冯玉兰想着捡到宝宝的日子是农历十二月十二,不如把那天当生日吧?
柳根发也是这个意思,说有纪念意义。
柳小樱觉得哪天过生日不重要。对她来说,宝宝的生日是个谜,那是星历日期,换算成地球公历谁晓得是哪天啊?
她把宝宝的身份标签都存好了,等到宝宝长大了,就跟宝宝说说他们的来历。要说,当个星际宝宝也蛮不错嘛,她的精神力是S级,生出的宝宝也是超级聪明的。
这么一来,宝宝满月往后推了十天。
要到农历正月十二。那时已经“立春”了,就要过“元宵节”了。
宝宝满月是件大事,,柳小樱都准备好了。
那些小衣裳是特制的,当时就搁在筐子里了。也亏得她懒省事,准备的衣裳都是一打一打的,无论是款式还是颜色都是一样的,这样穿出去五个娃娃一模一样,很有五胞胎的架势,也没人会怀疑。
其实,柳小樱多虑了。
在其他人看来,五个娃娃长得一模一样,那些细微差别根本看不出来。她晓得内情,加上眼力过人,才能分辨出来。
冯玉兰天天给宝宝喂米汤,就常常弄糊涂。
哪了吃了?哪个没吃?
为了防止漏掉了,就在宝宝的领口上,挨个绣了“1,2,3,4,5”。这些洋码字是小樱写的,冯玉兰比着绣上去的。
那些来喂奶的嫂子们,觉得挺好。
她们也分不出哪个是哪个,几个娃娃特别能吃,只要轮上了就不撒手,急得其他几个嗷嗷叫。
江二嫂子就开玩笑说:“每次来喂奶,就像打仗……”
柳小樱不由得想象着宝宝们出门的日子。
那是一个班啊,浩浩荡荡的,肩扛手提也忙不过来,到时候可咋办?
柳小樱眼珠子一转,就想起了后世的婴儿车。
她画了一张草图,双排座的,一下子可以装五个娃娃。
柳小樱给爹看了看图纸,柳根发瞪大了眼睛。
“樱子,这是啥?”
“爹,这是婴儿车,可以推着跑……”
柳根发很感兴趣,就说:“樱子,爹拿着这个图纸去问问木匠,看看能不能做出来?”
“好啊,那就赶紧问问……”
柳小樱很兴奋。
有了婴儿车,出门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第二天,柳根发揣着图纸去了小集镇。
他找到蒋木匠家。
蒋木匠是这一片最有名的,手艺很精湛。
他瞅了瞅图纸,问道:“大叔,这图是谁画的?”
“这是俺闺女画的……”
“唔,你得叫妹子来一趟,得问几个细节问题……”
柳根发答应下来,准备带着小樱再跑一趟。
蒋木匠把图纸留下了,琢磨了一个晚上。
对画图的妹子,很是好奇。
第013章
抽了个空档,柳小樱跟爹去了小集镇。
找到蒋木匠家,很是惊讶。
这是带门楼的小院子,五间堂屋明晃晃的,都是青砖灰瓦大窗户,东西厢房各四间,也是瓦房,院里栽着两棵梨树,干净整洁,一点也不像木工房。
看来,这户人家家底很厚实啊。
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迎上来,听说找蒋木匠,就笑着问道:“老乡,俺家个个都是木匠,你找哪一个啊?”
柳根发赶紧说:“就是那个二十出头,白净脸,细长条的……”
“哦,那是俺家老三,正在后院里忙着哪!”
说着,蒋大伯冲着后院大声喊着:“三儿,有人找!”
话音刚落,一个年轻后生从山墙那边绕了过来。他穿着帆布工作服,瘦瘦高高的,脸很白净,头发上沾了一点木屑儿。
柳根发就说:“蒋师傅,这就是俺闺女!”
“大叔,您来了!”
蒋玉山也认出了来人。
他看到柳小樱,楞了一下。
这妹子长得太好看了,皮肤白皙,透着光儿,眼睛清澈明亮,都能淌出水来了。
蒋玉山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姑娘,眼神儿就有点发直。
柳小樱暼了一眼。
心说,看什么看,赶紧办正事儿。
蒋玉山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大叔,您先坐下,我去拿图纸……”
说着,搬了两把椅子,让柳根发父女坐下。
蒋玉山洗了手,回西厢房拿了两张图纸。
一张是原图,一张是他自己画的。
“大叔,我琢磨了一晚上,有几个地方需要改改……”
蒋玉山照着原图,问了几个问题,比如转向轮、扶手、轴承、刹车、防滑、遮阳棚等等。
柳小樱这才晓得自己忽略了一个问题。
这里是乡镇,没有橡胶轮胎,机械装置全靠木料解决,纯手工的。
蒋玉山倒是考虑到了。
他指着另一张图纸,说:“大叔,妹子,你们看一下,这是我琢磨的……”
比着这张图,蒋玉山提出了修改建议。
首先,要做一个小推车,底部装四个转向轮,上面套一个藤条筐子,活扣的,两头带扶手,可以取下来。藤筐分为前后两部分,用隔板分开,加上座位,座位中间也用板子隔开。滕筐前小后大,前排坐两个娃娃,后排坐三个,这样既省工又省料,结实轻简,也安全。
蒋玉山的设计很完美,柳根发连连点头。
“蒋师傅,这个下来,得多少钱?”
“大叔,要是自己备料,我这边只收个手工费,若是包工包料,得再核算一下……”
蒋玉山很客气。
柳根发考虑着家里不缺木料,那藤条筐子集上就有卖的,不过都是两头一般大,到时候量了尺寸去定做一个。
柳根发就说:“蒋师傅,料由我家来准备,赶明儿就送过来,手工费多少?你尽管说!”
蒋玉山抿着嘴笑了笑。
“大叔,这个活儿复杂,收多收少都不合适,到时候您看着给吧?”
柳根发腰里有钱,底气足了不少。
“蒋师傅,这可不行,亲兄弟明算账,您还是算算工钱吧?”
蒋玉山向来精明,这会儿不过是看在柳家姑娘的面上,客气一下。见柳大叔一脸认真地样子,就算了一下工时。
“大叔,这设计费就不收了,我只收个加工费,算下来至少得十个工,就收您三块钱吧……”
柳根发心知是打了折的。
木工活儿一向不便宜,十里八乡娶媳妇嫁闺女的,都要打几样家具,那木匠接都接不过来。
想到这个,柳根发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钱,递过去。
“蒋师傅,这是定钱,您收下……”
“好咧!”
蒋玉山收了定钱,打了条儿。
又核对了一下尺寸,还特意问了村道的宽度,很是细心。
柳小樱不得不佩服。
术业有专攻,蒋木匠年纪轻轻的,手艺相当了得。活儿做得好,脑子又灵活,这就是传统手工艺人吧。想着后世,好些手艺都失传了,很是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