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哈哈。小顾,你最近也很精神。”顾归来最近见了不少人,都是生活在贫穷却乐观积极的人,也跟着受到影响,这个人都乐观起来。
以前,顾归来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平,亲人不喜,妻子早逝,女儿失踪。但是,在见过很多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后,他才知道,原来自以为的那些痛苦不过是无病呻吟而已。
“顾叔,去哪了?”孟三德有些好奇。虽然他在农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和顾归来打交道的次数很少。
“在周围的村庄和山寨走了走。”想起那些地方,顾归来叹口气,“那些地方太穷了。”
顾归来本以为大唐农场到镇上骑车都需要两个多小时,已经算是很偏僻了,但有些地方需要走上一天,而且走的都是小山路。
一个小小的山村,十几户人家就窝早一个穷山沟里,自给自足。一年可能就去一次镇上。
顾归来不明白,为什么不搬出去?
为什么要死守在哪里?
哪里有什么?
其实,顾归来也不太明白,为什么陈白羽要花那么多钱修路,而不是带着农场的人搬出去一样。
修路的花费足够让农场的所有人家都搬到县里或者市里了。
但是,陈白羽没有,农场的人也没有想过要搬出去。
当然,即使不明白,顾归来也支持陈白羽。
就好像陈白羽想要在农场搞度假村一样,顾归来虽然觉得有些异想天开,但还是支持。
在顾归来看,农场的稻草屋虽然冬暖夏凉,特别是夏天住着很舒服。但真让那些有钱人来住,应该是没有人愿意的。
不能说花钱找罪受,但绝对没有家里或者城里方便。
但陈白羽坚持,顾归来就支持。
顾归来不明白,陈白羽为什么坚信人会返璞归真?为什么坚信农场的稻草屋肯定会生意火爆?
顾归来很担心,如果没有生意呢?村里的人会不会怪陈白羽?
陈白羽是只要对农场有利,她就勇往直前。但作为一个父亲,顾归来想得更多,他怕陈白羽会失望。
对于顾归来的担忧,顾海楼觉得没有必要。从他认识陈白羽开始,她就没有做过错误的决定。
“顾叔,别想太多。”孟三德觉得顾归来真的想多了。凭着陈白羽对大唐农场的感情,关于大唐农场的发展,陈白羽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经过相处,孟三德也看出来了,陈白羽在意大唐农场的发展,但必须是可持续发展。
突然,村委会的广播响了起来。
是村长的声音,说的是晚上在村委开会的事情,农场所有人都参加。
晚上,陈白羽吃过饭,收拾碗筷。
阿公给自己煮了一壶茶,问正在杨桃树下喂鸡的陈白羽,“小五,今晚是不是要说建房子的事?”
“嗯。现在大家手里都有不少钱,房子也应该要建起来了。”附近村已经有人家建小洋楼了。
虽然只有两层,而且也没有装修,但足够让很多人羡慕了。其实,如果要说富裕,大唐农场绝对算是先富裕起来的一批农村,但农场人习惯低调,财不露白。
这些年,各家各户都拿到了不少的山头承包分红,还有今年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的大卖,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起个小洋楼已经足够了。
谁也没有率先冒头。
晚上七点半,农场的人都集中在村委会。顾海楼和孟三德也坐在顾归来旁边,看着在场的男女老少。
有上百岁的老人,也有几个月大的婴儿。
有人在叽叽喳喳的说着八卦,也有人拿着水烟筒在抽烟,更有人端着饭碗在吃饭......
各有姿态。
顾海楼拿起相机把这一幕定格在镜头前。
“各位伯伯叔叔婶婶,大家好。”
“哈哈哈。小五好。”
“小五,我不好。”
“哈哈哈。”
大家哈哈大笑。
陈白羽也不急,也不烦躁,有时候还会跟着大家一起笑。
等大家笑够了,安静下来,陈白羽才又开始说话。
顾海楼看看台上的陈白羽,再看看台下的村名,“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一群奇妙的人。
第369章手握火种前行
“小五,你说的是真的?我们全村一起建小洋楼?而且,都是三层的小洋楼?”
“活动室是什么?”
“为什么要建公厕?不是有粪坑吗?公厕和粪坑是一样的吧?为什么不能把垃圾倒在竹林里去?我们以前都是在这样倒的啊。”
“下水道是什么?是把洗澡的水流到粪坑里去吗?洗澡不是有香皂吗?香皂水流到粪坑会不会影响肥料......”
陈白羽听着大家叽叽喳喳的讨论,认真回到大家的问题。
说得太多,喉咙有些冒火了。
陈白羽喝一口水,然后继续给大家解析什么是农场住宅区,什么是经济区。
“住宅区,就是我们自己住的地方。经济区是用来出租给别人的。就好像顾设计师和孟设计师来我们农场游玩,然后我们把房子租给他们,然后收钱......”
陈白羽:“大家都还有一部分承包款没有领。”
“小五,是你还没有给。”
陈白羽,“是。我还没有给。那我就不打算给了,就用这一笔钱来建小洋楼,然后多还少补,大家看好不好?大家一起集中买钢筋水泥、火砖等建筑材料,应该能便宜两成多。”
“至于地基的问题,村长说也和大家说过,每家人根据人口划分多少地基。虽然我很想说男女平等,但村长叔和村里的老人都一致认为,要根据家里男丁的数量来分配地基,我只能赞同。如果想把房子建大些,多要一些地基也可以,就用你们家元原有的地基换,100平换100平不多不少。大房子建设的费用更高,那就在建好后,根据使用多还少补......”
陈白羽吞吞口水,感觉喉咙在冒火。
“我们农场最不缺的就是地,所以我建议如果大家手里不缺钱就多要些地基,把房子建得更大更好。以后有人来旅游了,我们还可以把家里多余的房间出租。当然,我和村长叔商量过了,我们也会以大唐农场集体的名义建设两栋或者三栋五层的公寓式出租楼,类似于我们在外面看到的宾馆、酒店,方便以后的游客住宿......出租公寓的收入在年终的时候会分红给各家。”
“小五,你不是说有钱人喜欢住稻草房吗?”
陈白羽喝一口水,润润喉,“是。有钱人喜欢住稻草房,忆苦思甜。但有钱人也分三六九等的。富豪、土豪、暴发户、有钱人等等,不一样的层次,需要不一样是不是?就好像我们吃炒河粉,有人吃素的,有人吃加鸡蛋的,有人吃肉炒......”
坐在下面的顾海楼和孟三德同时笑了笑,比喻得很接地气。
“很厉害。”顾海楼由衷的赞同一句。他真的很佩服陈白羽,带着全村人一起发财致富不能,难的是让全村人都觉得生活幸福。
“当然了。小五最厉害了。”前面的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转过头笑呵呵的说一句,“我们小五最聪明,最能干。”
顾海楼点点头,“是。”
周围的人听到顾海楼夸赞陈白羽都骄傲的挺挺胸,好像夸赞的是自己家孩子。
顾海楼和孟三德同时笑了笑,他们真的很喜欢大唐农场的风气。
世外桃源,应该也是这样吧。
最美的风景,最美的人。
“以后我们住小洋楼,就把稻草房租出去。只要我们做得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农场旅游,摘水果。”
全村人一起大喊,“好。小五,好样的。”
“......我负责修水泥路,建路灯柱,拉电话线、网线......下水道,化粪池,绿化,垃圾池,这些都是我负责出钱建设。还有给村里孩子玩耍的球场,兵兵球台......给老人活动的活动室、阅览室等等,也都由我出钱建设。”
陈白羽从初中起就开始收集大唐农场的历史资料,从不同的老人那里听说了不少关于农场历史的故事。
也让陈明帮忙收集了很多关于农场人的故事,例如公路守护人曾爷爷,曾经的老兵。
又例如木雕手艺人师傅关爷爷,他是李建国介绍给陈白羽的。现在关爷爷给农场的木雕带出了不少的徒弟。
农场杂货越来越好,就有关爷爷的一份功劳。
炳堂叔和雁堂婶都已经说过了,以后他们就给关爷爷养老送终。只要关爷爷一天不离开农场,他们就照顾关爷爷一天。
当初在发展农场手工艺的时候,李建国给陈白羽介绍了不少手艺师傅。这些师傅在那个年代都受到了这样那样的伤害,家人没有了,身体也不太好。只身一人,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
当初李建国介绍他们过来农场养老,一方面是因为农场的确需要这种手艺师傅,一方面是因为陈白羽‘人美心善’,另一方面是因为农场人长寿。
这些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陈白羽让人把这些故事整理下来,给农场的孩子们看。
让农场的未来主力军们更了解农场,了解农场的人和事。
感情是在点点滴滴中积累下来的。
陈白羽不希望因为发展而淡化了人和农场之间的感情。只有对农场的感情身后,才会爱护,才会珍惜。
这些年,陈白羽已经收集了打量的资料,差不多装满了一个木箱子。这个红木箱子是阿祖留给她的,阿祖的嫁妆。
曾经这个红木箱子装着很多很多的零食,例如芝麻糖、花生糖、冰糖块等等。阿祖去世了,再也没有人给她留花生糖和芝麻糖了。
这个木箱子现在也不用来装零食了,改装各种资料、文件、报纸、杂志。
陈白羽通过整理这些故事然后发表了不少的文章,现在这些都被陈白羽收藏保管了起来。
这些资料,属于大唐农场文化,陈白羽希望大家都能看看。陈白羽希望大家通过这些资料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我们的先祖在迁徙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这些肯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的。
靠着口头相传留下来的先祖故事,很多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陈白羽和陈明问了村里的很多老人,在慢慢的完善大唐农场的过去,形成大唐文明。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知道,我们的家乡叫大唐农场。却不知道,在1930年之前,大唐农场是地主唐家的农场,叫唐家农场;在1949年之前,唐家农场改名大唐农场,以村名为名;在1949年之后,大唐农场改名胜利农场,庆祝翻身做主的新生活;1967年之后,胜利农场改名红卫农场;1978年初,红卫农场再次改名大唐农场......
其实,这些都不过是文件上的名字。在大唐农场人的心里,它一直就是大唐农场,属于他们自己的农场。
不管经历了什么,农场人都齐心合力的努力保留下它。就好像在分田到户的时候,农场人合力把整个果园都保留了下来,坚决不分割。
这是团结的精神,陈白羽希望农场人永远记住。
陈白羽更希望在发家致富的时候,大家不要忘记曾经的同甘共苦,曾经的团结一致,曾经的齐心合力。
陈白羽希望大家在赚钱的时候,不要忘记农场人最初心的精神。陈白羽希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环境文明同时发展,共同进步。
思想觉悟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陈白羽希望点燃一个火种,让大家朝着也一个方向奔走。
为了更好的农场,她愿意手握火种前行。
“阅览室里有电视机、报纸、杂志、收音机,大家在休息的时候可以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我会把关于农场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录下来,然后播给大家听......家里孩子在报纸上发表了什么文章,也会被收录在阅览室给大家看,播给大家听......”
说到这里,下面的人又有话说了。
“小五,我们村除了你,就没有其他人发表文章在报纸了。”
“我家小青青也发表了文章在《校园报》。”五婆大声喊道。
“我家小虎说了,小青青那叫作文,不叫文章。”
“谁说?小五都说了,作文就是文章。我家小青青聪明着呢。明天就能发表文章。”旁边的小青青不好意思的拉了拉五婆的衣摆。
当初,小青青的一篇《我的家乡》被发表在市《校园报》上,五婆拿着这份报纸挨家挨户的炫耀,给大家看她家小青青有多聪明多能干。
小青青不好意思的红着一张脸,有些无奈。
“小五,为什么要有公厕?我们自己家就有粪坑啊。谁家的粪便愿意便宜别人?”
陈白羽扶额,“公厕主要是为了游客准备的。”
“小五,为什么要建垃圾池?这不是浪费吗?”
陈白羽:“在城市,街道上都是有垃圾桶的。以后我们农场会越来越多的外来人,我们要以身作则,不乱扔垃圾。你乱人,我也乱认,这样的话,我们漂亮的农场岂不是要成了垃圾场?”
“小五,外面的有钱人为什么不喜欢住小洋楼,而喜欢稻草房?”
“因为住腻了啊。吃过了鸡肉,想要吃个野菜。”
......
顾海楼和孟三德坐在下面,听着台上的陈白羽给大家解答,即使喉咙嘶哑了也没有半点不耐烦。
突然,前面的男人递过来一把花生来。
顾海楼愣了一下,对方碰碰顾海楼的手臂,“拿着。”然后不容拒绝的塞在顾海楼的手里。
“我已经给大家请来了设计师顾海楼,是个很出名的设计师,很多有钱人都请他设计房子。”
顾海楼嘴角抽抽,呵呵。这介绍,真接地气。
“顾设计师见过的小洋楼比我们见过的有钱人多......”
正在吃花生的顾海楼差点被噎住。
孟三德看了顾海楼一眼,忍住笑。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我,或者问村长叔。”陈白羽看了大家一眼,“我们农杨要全村一起建房子,大家同不同意?”
大家异口同声,“同意。”
“你就是设计师?画房子的?”旁边有个大妈推了推顾海楼,差点把他从小木凳上推倒在地上。
大妈一脸的嫌弃,“你们城里人的身体素质不行。”阿妈的眼神扫过孟三德和顾归来,两人都低下头,假装没有听到。因为他们两人都曾经在众目睽睽之下摔倒。
顾海楼,“呵呵。”
“年轻人要多锻炼。听说做什么设计师的,都是白天睡觉,晚上干活?”
“不是。”真不是。
顾海楼看了孟三德一眼,觉得肯定是孟三德给他们设计是抹黑了。
开完会,大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聚在一句说话。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