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0(2 / 2)

核武皇帝 浪子刀 2284 字 2023-09-30

英国人将这七万支江南步枪买回去之后,因为枪机结构和李恩菲尔德步枪大致相同,命名为k4,结果在部队使用的效果实际上是很好的,虽然制造工艺相比英国货粗糙很多,也稍微显得笨拙一些,但是很耐用,而且安全可靠,即便是在最脏的环境里也能随时开枪还击对手,几乎没有卡壳的问题。

于是,英国的市场也被打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之时,虽然还有大量的国家没有参战,为了避免战火的波及,也都需要大量生产和购置武器,增加军力预防万一,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罗马尼亚和暂时还未加入同盟国阵营的奥斯曼帝国都从中国购置了大量的军火,甚至是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中国也同样通过其他途径出口军火。

到了1914年底,新华公司不仅将此前两年囤积的大量军火高价卖空,各家兵工厂还紧急生产了13o万支沈阳步枪、仿毛瑟ge98步枪、仿恩菲尔德步枪、莫辛纳甘步枪,中德合作研制和仿克虏伯的75野炮、88野炮、1o5轻野炮生产了四千多门,生产无烟火药65o万吨。硝基炸药和黑炸药784万吨。

帝国经济除了大豆、生丝、茶叶等特殊商品的出口外,整体经济相对国外较为封闭。遭受国际战争导致的贸易崩溃的影响在初期要小于美国这样的世界贸易大国,反而因为国际军火工业的特殊需求。大量出口军火换取了巨额的利润。

为了赚钱,远东武器总公司连口径的迫击炮也出口,除了帝国暂时限制的新式半自动步枪外,其余几乎没有任何出口限制,特别是在德国外贸停顿的状态下,东三省的油脂工业一下子找到了很广阔的市场。虽然产品质量远不能和德国货相提并论,但至少更为廉价,并且是最好的替代品。

在战时同盟政策的保护下,帝国的纺织业突破了英法对于本国殖民地的保护。大量向这些市场销售商品,利用欧洲产品的空缺大幅度的占领新市场。

在1914年下半年到1915年的上半年,中国、印度、日本的纺织业产能都有过一倍的增幅,中国纺织业从68o万纱锭总量激增到了14oo万纱锭的规模。

等了很多年,终于让中国也了一次战争财。

在帝国经济从1915年进入战争繁荣的阶段,帝国也坚决的履行中法同盟协约,在法国亚洲舰队的配合下进攻德国在东亚的殖民地,占领了德属新几内亚和加罗林群岛,日本对德国宣战之后则占领了北马里亚纳群岛。

为了巩固这样的收获,帝国在仅有的金州、江南、福州三大造船厂都同时建造四千吨级排水量的轻装甲巡洋舰。只是在美国订购部分蒸汽轮机,自造一部分三胀往复式蒸汽机。

1915年7月,在和法国就中越、中老边境谈判达成一致后,帝国遵守承诺,向非洲的德国殖民地派遣六个步兵师和中央远征舰队,同时向法国派遣二十万6军远征军,正式参加欧战。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交战国装配冲锋枪的数量更多,在各个战线的拉锯战也变得更为激烈和疯狂,彼此的战术水平和理论都在快的提升。装备更新也随之加快,法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后,正式确定76254f型步枪弹为制式步枪子弹,以此为基础吸收沈阳步枪的部分设计改进贝蒂埃步枪,命名为式步枪,由于本国步枪产量跟不上,还是大量从中国进口使用同种子弹的沈阳步枪。

中国人是很会做生意的,为了积极推销武器,甚至在枪械销售中制定了回购条款,只要法国愿意,战争结束后还可以将一部分旧枪低价卖回中国。

虽然帝国不参加欧战更符合国家的利益,为了维持帝国的荣誉和遵守中法军事同盟协约,至1915年9月,对外派遣兵力也达到了37万人,在全国增加了兵役,各省都设立新兵训练营,抽调新兵准备更大规模的向欧洲派遣6军。

帝国海军也增编到22万吨的排水量,派遣中央远征舰队在大西洋参与反潜和巡逻工作,配合英法海军歼灭德国海军,而日本也在干着同样的事情,但日本海军的规模和实际战力远过帝国海军。

战争繁荣更大规模的还是中美两国出现,175项国民工业计划和东北工业基地的提升式展正好遇上了好时机,在欧洲停滞和倒退的阶段,帝国利用从欧洲战争中赚取的外汇大量从美国继续购入机械设备,增加工业产能,大规模推行电力工程,继续积极的在国内修建铁路。

依靠这种战争繁荣,帝国在1914年和1915年都获得经济上过13的巨幅增长,加上白银在战时不可遏制的增值,帝国在191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数据上已经突破33亿英镑,帝工业的固定资产总额从1914年74oo万英镑激增到12亿英镑,随着欧洲人口的大幅向外流动,帝国各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外籍侨民数量都在增加,而帝国各内阁部门的外国专家局的聘用专家也在同步激增。

正是在吸收英法等国造船工业人才的基础上,帝国在1915年开始具备了更大规模的造船能力。并且完成了船舶大功率往复式蒸汽机和中小功率蒸汽轮机的自造。

一战,中华帝国已经注定成为一个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受益国。

此时对中国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集中国内的兵力消灭盘踞在西北的马家军,以及稳定货币的问题。随着白银在国际市场的兑价持续高涨,即便帝国连续沽出白银储备也未能有效制止这一增幅。

从1915年下半年开始,帝国内部已经开始商议放弃银本位的问题,但是帝国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流通国,即便在推行国家白银储备和贵金属管控制度,国内民间白银流通量依然占据国际市场的4o。

一旦帝国宣布退出银本位而导致白银价格暴跌。又有可能使得帝国在战争的受益全部消失,从国家到国民的总财富都出现大幅度的下滑。

在仔细的商议后,央行最终决定采取一种更为稳健的金融政策,一边继续将白银储备在国际市场更换为黄金的同时。在国内大量增金圆券回收银圆,减低国内的白银流通总量,另一边将继续保留中央白银储备的稳定性,即便在采取金本位后,帝国仍然将保持巨额的世界白银储备,以保证白银价格的稳定。

在经过多次的内阁讨论后,1915年1o月1o日,帝国中央国家银行宣布采取金本位,同时承诺继续保持现有的中央白银储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银本位国家。也是白银价格持续高涨的两大动力之一,随着帝国放弃银本位,国际银价随之在两周内从243每243克兑1克黄金暴跌至275,跌回到一战正式爆前的水平。

帝国央行随后购入部分白银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