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彪并不是很重视坦克技术,因为东北军和中央6军的特点都是快而机动,优势就在于度,而一战前后的坦克的度简直像是龟爬,即便是雷诺ft17这种轻型坦克的度也不符合中央6军的基本要求。
蒋廷梓将装甲车辆研究局近期设计的几种型号坦克的数据资料都带了过来,一起呈交给宋彪审阅,满心期待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
从一战开始,坦克就被确定为重型、中型、轻型三种,其代表分别是英国的k4坦克、惠比特a型坦克、雷诺ft17坦克,帝国在一战期间也以雷诺公司的名义生产了四百多辆雷诺ft17坦克,装备了一门37步兵炮和一挺勃朗宁127口径的重机枪,一部分也供应给新参战的美国。
从英国进口一部分惠比特a型坦克后,装甲车辆研究局开始研制中型坦克,设计编号为结合惠比特a型坦克和ft17坦克的优点进行仿制,在结构上吸取了后者,吨位和数据上则贴近前者,时在14公里左右。
除了sy5之外,局里同时也在进行重型坦克sy2和轻型坦克sy5,试验项目sy3原先定型为中型坦克,在引入惠比特坦克后,这一项目被临时取缔。
宋彪大致将三种型号的新坦克都看了一遍,技术数据上相对英法坦克根本没有任何突破,抄袭性质也非常明显。
看完资料,宋彪点上烟思索片刻,随即才拿起一支铅笔在设计图上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整,和蒋廷梓吩咐道:“2型坦克的计划暂时可以放缓,将中型坦克和轻型坦克先展起来,我的意思是雷诺坦克这种基础设计方式还是可行的,中型坦克尽可能考虑47的步兵炮,倍径可以适当加长,度慢一点没有关系,反正本身就够慢的,注重安全性能和可靠性,汽油箱放在车体的后面,不要放在前面,前面和两侧的装甲可以适当加强,炮塔要能转动,不需要那么多机枪,四挺机枪太多,我们在战争中的经验是机枪要么不架在坦克,要架就要口径大一点。两挺机枪即可,两挺勃朗宁重机枪,口径分别是762和127,火炮争取向55展,47都嫌小了。轻型坦克做为辅助坦克,一车两型,和雷诺的ft17一样,一种装备37火炮和两挺勃朗宁762重机枪,一种装备两挺勃朗宁127和一挺762重机枪。另外,尽量选择气冷机枪,散热管和机枪管适当可以增加。”
蒋廷梓连声称是,急不可待的在记事簿上不停记录着。
宋彪索性就将自己的意见直接写下来,然后将这些设计资料都交给蒋廷梓,道:“另外还有一个事情,5号坦克在雷诺ft17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度,达到和4号坦克协同作战的要求,并可考虑单独作为一种机动能力较强的履带式越野装甲车展,不用炮塔的话则用于运输物资,等于是一车三型。”
蒋廷梓继续连连称是的答应下来。
宋彪没有别的可吩咐的,现在确实还不是坦克的时代,关键问题就在于动机的马力太小,度、防御和火力不能兼顾。
以雷诺ft17每小时7公里的度而言,这个度真是跟不上中央6军的要求,而且越野能力有限,经常在战场上落在后面。
雷诺和惠比特的度差别在于前者只用了一台动机,后者用了两台。
就现阶段来看,还是得要两台动机才能保持坦克的度、防御和火力的平衡,但是惠比特的设计有很多问题和隐患,宋彪现在更需要的是一款雷诺式的中型坦克,12公里以上的时,专门用两辆卡车去保障一台中型坦克的补给,在最短的时间里扩大出数量优势,至少装备一个中型坦克旅作为主力。
在蒋廷梓离开后,宋彪在御书房里继续翻看一些和坦克研究有关的资料和报告,心里忽然有些感慨,自他此番回国以来,帝国不是造战列舰,就是造坦克,这样的事情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当初海军部报出计划要造震旦号战列舰的时候,别说外国人和国内的人都怀疑中国造不了,其实连最终批准这一计划的宋彪都觉得可能性很低,估计是要半途夭折,他甚至已经想好补救方案是造不出来的时候雇佣美国公司继续完成,以免这么多的经费都砸了水漂。
结果居然造了出来,虽然中间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折磨出很多事故,一点都谈不上顺利,可好歹是造了出来。
此刻的宋彪仔细想想,觉得自己确实是要换一个眼光来看待这个时期的中国,时代已经变了,他变了,帝国也变了,不管怎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工业展的推动力确实是非常的惊人。
战争之中,人们仿佛能够焕一切潜能,干成一切事情。未完待续
第217章波兰,大波兰
此时的欧洲继续在血与火的残酷地狱中挣扎着,逼退俄国之后,德意志帝国又仿佛是看到了新的希望,决定在美国完全迸出战争实力之前将英法击溃,最有利于德国的地方就苏俄的成立对于中华帝国也有着极大的牵制作用,以至于华皇离开欧洲,重返亚洲控制局势,帝国远征军也逐步在调整,多支主力部队撤回到本土应对苏俄的威胁。
不管是英法美,还是德国和意大利,大家对于苏俄这种新体制的国家都充满了未知和恐惧,只是暂时都来不及操心,而中华帝国是不能置之不理的,中俄之间的交界线太过漫长,双方的大后方完全重叠,对于中华帝国重新调整军事部署应对苏俄的态势,英法美等国也能理解,只是战争如火如荼,都希望中华帝国继续增兵欧洲,击溃德国之后再返回去对付苏俄。
每个国家都是自私的。
在宋彪离开欧洲之前,他已经和英法联军统帅福熙元帅达成君子协定,中华帝国重新调整战略应对苏俄的变化,但是,帝国远征军不会从欧洲战场撤离,现在的部队在奥匈帝国维持守势,吸引德军继续协防奥匈帝国,最大程度的有利于英法美联军对德国的进攻。
于此同时,新成立的苏俄急于清剿国内的白军,也愿意同中国维持友好和平的关系,双方相互派遣外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