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斯大林已经愈明白苏联根本不可能收复南西伯利亚平原,机会渺茫,只要中国将六千万的人口转移到这一地区,苏联是不可能夺回来的。
这样直接的谈话让斯大林很痛苦,但他知道自己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不管怎么说,苏联也算是有得有失吧,在东方只要和中国维持良好的关系就能全力应对欧洲世界,可斯大林并不觉得中国会真心维持长久的良好关系,资本主义对的敌视和阶级斗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只要机会合适,中国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帝国也会试图消灭苏维埃联盟。
宋彪当然明白斯大林心里的芥蒂,坦白的说,他本身也无法解答这个问题,阶级斗争是生死之战,只要苏联不灭亡,不同的政治思想和思维逻辑还是必然会产生新的战争。
虽然很困难,宋彪还是希望尽可能的推动中苏友好和平相处的原则。
他继续和斯大林劝说道:“中国人有一句话古话。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凡事有失去,必有所得,我觉得南西伯利亚平原的事情还是到此为止比较好。如果苏联一定要强调此事。在国内喋喋不休,让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者长期操持着这个话语权,最后导致被动的只能是最高元。换个角度看问题,失去了南西伯利亚平原。但是保留在对哈萨克、高加索和东欧的占领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彻底避开了和中国的利益冲突,避开了爆战争的可能,使得苏联更为明确的成为一个欧洲国家,我觉得这是收获更大的。形势比人厉害。有些事情还是淡化为好,过于计较反而会得不偿失。”
斯大林沉默良久,最终答复宋彪道:“这个问题会留给未来的历史去解答,但我相信,它迟早会有一个更公平的结果。”
听到这样的话,宋彪只能说是很遗憾。
因为拥有完全不同的思维逻辑和政治思想,中苏双方想要深度对话和交流的难度是很大的,这一点,在过去的这几天里也显得非常明显和激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苏两国都不希望再次爆战争,至少不是在这十几年里。
宋彪在苏联访问了一周之久,批准了苏联提出的采购清单,曾几何时。如今也轮到中国对苏联进行技术和工业设备的输出,这真是很奇特的事情,也足以证明了中国在国际世界的工业水平。
双方还继续就粮食贸易达成了新的协议,中国政府每年秘密“赠送”苏联六百万吨粮食。苏联以食品工业展需求为“基础”,每年以物易物的方式从中国购买粮食和其他副食产品。双方不对外公布具体的交易数额。
在此基础上,中苏达成新的六点和平原则,先第一点就是苏联承诺停止和中国左派政党的一切接触,停止一切援助,不在中国设立秘密分支机构和组织;其次是双方合作重新解读南西伯利亚平原的归属问题,将这一地区正确解读为沙俄时期吞并西伯利亚汗国的领土,为西伯利亚鞑靼人和巴什基尔人的传统定居地,中方允许苏联将境内的鞑靼人和巴什基尔人迁移至此,并将南西伯利亚省改称为西伯利亚自治省。
真正让苏联退让的显然不是六百万吨粮食,帝国给予苏联数十项重要的技术援助,此前长期禁止出口的氨合成工艺和电解铝工艺也以技术转让协议的方式出口至苏联,对于苏联生产炸药和铝合金飞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以帝国目前的技术实力,帝国有作出这种让步和解的资本,在核武器、弹道导弹和涡喷动机研制工作很顺利的这个大时期,这些技术对帝国来说都是可以转让和共享,而且即便帝国不转让,苏联也有办法从德国和美国获取技术设备。
访问苏联之行结束后,宋彪率领帝国中央访问团继续南下波兰,在这里也见到了在波兰担任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阿图尔马尔托斯将军。
私交归私交。
阿图尔马尔托斯将军也是此时的波兰最为著名的将军和军事统帅,至少在一战期间曾经是古希腊英雄一般的辉煌过,他和宋皇帝,以及整个中国6军都有着无法割舍的深厚友谊,但他毕竟是一个波兰人,他还是违背了自己曾经和宋皇帝的誓言回到祖国效力,并且为重建一个强大的波兰国防军而付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