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六十章常人也当救世主
起1点1中1文1网更新时间:200772020:14:00本章字数:2759
路标的心理很难受,在繁荣的小城市生活是路标理想中为和自己年轻时一样的家庭设计的乌托邦,现在面临和农村一样被遗弃的命运,让路标感到了很大的失落。
路标回忆起自己的路标国策似乎曾经作过一个小城市发展的长期趋势研究,结论对中国的小城市发展很不看好,而路标对自己在线工作、新人工智能的发展抱有更多信心,觉得完全能改变这种结果,而且当时对自己的商业行为影响不大,就没太注意。现在翻出来看看,除了自己以外还是有很多人也是有真知灼见的。
那份报告对技术上的进步着眼不多,侧重点在社会发展方面,列出了几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小城市的影响。所谓大趋势是当时已露苗头的一些变化方向,比如税收重心从流转税向资产资源税转移、教育卫生资源更加集中、资本的融合和流动速度加快、货币政策在金融经济政策中重要性上升、政府产业政策的式微等等。这些趋势目前基本被不同程度的证实。
报告的后半段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情形下相同趋势的不同影响。最后的结论是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如果没有特别的政治调整,中小城市尤其是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小型城市不能承担起持续发展的重担。
中小城市衰落的原因现在分析起来也是一个重大的困难课题,几十年前的这个报告当然不能做到完美的解释,不过里面提到的很多论点是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有见地的。
首先是总部经济的影响,大公司总部人员高层领导的收入都是高于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的利润也都是上交总部支配的,纳税一般也是大城市占便宜,象银行之类条条管理的垄断行业还要上划资金,更别提行贿送礼之类的灰色资金流动了。
更严重的是教育和卫生资源的集中。和普通的消费品不一样,教育和医疗我们无从选择性价比,由于后果太严重了一点,没法或者不能选择廉价但可能质量差一点的学校和医院,本身这两个行业也是很难评价的黑箱,结果只有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行政干预,这两个行业的集中都是单向的向大城市输送资源。作为城市居民二十一世纪增长速度最快的两大支出项目,单向输送的恐怖不言而喻。
但是报告的最后也提到,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讲,由于社会公平程度的相对优越,小城市的发展可能有一定空间。
几十年过去了,报告的许多负面预测不但都不幸而言中,现实似乎还显得报告还有很多坏话没有敢说。比如说老化、治安、黑帮等等。
路标发明和倡导的技术进步和知识产权体系,在评估其后果的时候都路标自己都是认为可以削弱大城市优势促进平衡发展的。现在似乎在发达国家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而在祖国和更多的国家取得了相反的效果。这里面肯定存在什么问题。
好奇心和不服输是一个天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正好无所事事的路标开始研究其中的奥妙。得到了一个基本的结论。
技术只是使一切有了可能。
同样的技术,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取得不同样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基层民众的政治权力运用的方式不一样。而让反对共产主义的人士失望的是这种结果和政治制度甚至无关,只是和民族文化和背景相关。南亚、东南亚的许多资本主义共和制国家也一样出现了农村和小城市的衰败。中国的情形比较严重跟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过多付出也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大多数失业青年靠父母养着而不是国家救济,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多数也要小城市的父母支持结婚、买房等等,虽然这类资金的总额不是很大,但由于基本上也是资金的单向流动,所以后果也很严重的。
有了技术,一切就有了可能。
虽然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都看上去很难解决,但实际上社会问题没有无解的方程式。只有极少一部分问题是暂时在技术上没有办法或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太高,小部分问题是还没有人意识到或者是没有引起注意,大部分问题是没有得到认真对待或者是有人从中作梗和故意制造出来的。小城市的衰落,显然是最后一种。
地利和政治资源是大城市的固有优势,这一点在人流涌入抬高房价物价等生活成本以后和小城市的安静舒适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这是传统的城市理论的基础。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基本上遵循了这一经济规律。路标不是大城市的反对者,也从没想到过要把大城市怎么怎么样。只是作为一个习惯小城市生活的人,路标也知道大城市的低收入阶层的苦楚,希望小城市能靠吸引力而不是暴力强制的分流一部分人口,大家都过的舒服一点。这也是每一个没有奴隶主心态的文明人的共识。
然而,市场的力量有时候大的出乎想象。本来路标就知道大城市的吸引力,否则路标自己也不会在年轻时跑到北京去寻找机会,但路标以为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的价格上扬,两者共同的作用会使大城市资源高消耗的缺点显露。路标倒没有奢望这会使农村复活,想来小城市会有一定的机会。
不过路标显然失算了人性的复杂程度。如果所有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和绝对的理智的话,路标的设想当然会变为现实,而显然很少有人有这种觉悟,中国人更喜欢这种相对优越的感觉。
但这个看上去的死结并不是解不开的。发达国家的小城市情况就好得多。这个问题有着教科书上的答案。财政的二次分配。所有的国家的财政都号称是对穷困地区和弱势人群进行财政转移补贴的。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反向补贴的。
在中国乃至所有人口密集度过高的国家,就业显然是最现实的问题,舒适和生存相比就是完全可以抛弃的东西了。因此相比而言,大众群体就非常的弱势了,这直接导致了小城市的居民在政治上的弱势,也就在资源争夺上无能为力,大小城市的动态平衡无法出现,人才向大城市流动的倾向不可逆转。
其实,经济上的困窘问题并不大。二十一世纪的小城市毕竟不是二十世纪末的农村,生活工作的不便是看得见的鸿沟。硬件设施还是有相似之处的,问题是小城市在大城市的管理之下,而且没有提出异议的权利,在人类还没有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