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众所周知,随云在同时代的军队中文化程度属于很高的,几乎达到了百分百基础识字率,从班长副班长开始,都基本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军事素质,都是从随云武校毕业的随云子弟。
随云成军,大量招募士兵,很多当届毕业往年毕业的随云武校学生都纷纷入伍,这些和各地军阀襄助的精锐一起组成了随云军的基础军官阶层,无论这次被五少带领出来的随云第一军还是留在随云的后备军的军官阶层都是由这些人组成,很多都是当年随着五少“落草为寇”时的师弟们,忠诚是无可置疑的,而军事素质和能力上,也是在这个时代出类拔萃的。
就整体而言,随云军是这个时代最具备近代军人特质的军队,不输于此时世界最有名的德国军队,其实随云武校的军事教育本身就是倾向于德式的,接受现代军事教育的程度,即使张少帅的东北军最精锐军官也颇为羡慕。
之所以大量的提到随云军的特色,主要是牵涉到王大少等人最近的忙碌原因,王大少用了很多数据,给人以“随云军不愧是时代楷模,只可惜人数太少”的结论,最重要的是最后这句,足以发人深省。
发人深省啥的,王大少倒不在乎,主要是必须博得东北军张少帅以及其部下的同情,以达到收编17军的目的。最后王大少的小九九到底成功了,相对于东北军几十万的人数,这点人还不放在各将军的眼里,尤其是东北军比较老乡化,都是当初少帅从东北带出来的,极少招募外面的士兵,所以17军就顺利让随云军给收编了,王大少很满意。
唯一纠结的是,因为他的大量数据,使得东北军将军们对于随云军官兴趣更增,名将出随云的说法几百年来很是深入人心,东北将军们虽然大老粗居多,但多年征战,对人才还是非常渴求的,尤其是具有现代战争军事素质的军事人才,那是名将和文化人的双重渴求,酒桌上极为热情,几乎把王大少拍成了馅饼,王大少只好悲痛的掏出了百十个师弟打包送人,泪水飚飞。尤其是送别前往有闺女的将军手下的师弟们,王大少颇有些勉励珍重的意味来,让不了解王大少心思的师弟们颇为感动。
张少帅也是颇为满意,他带出的东北军将军们基本上都是他爹的部下,作战勇猛擅长带军是不错的,但同时也深具粗人,悍匪,文盲等特色,上梁如此,下梁也都相似,东北军彪悍勇猛,可论到理论知识,那是没几个人懂的,虽然有实战经验弥补,但却有隐忧,尤其是面对倭寇那种精良军队时,这种忧虑就更加深重。
但黄埔军校的学生都装备了中央军精锐,何况东北将军们对那些学生哥不怎么买账,曾经有过一些指点江山意气飞扬的黄埔军官前来历练,最后都铩羽而归,实在是属性不合的缘故。将军们看不起没有实战经验的学生娃,军校生瞧不上大老粗的无军事素养,于是就这么着了。
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也不只是东北军这里,其他军阀都差不多遇到此种情况,最后黄埔军校学生基本上都配备给中央军,成为中央军精锐,竟没有几个能在其他军队立足的,这成为常识,黄埔军校学生进中央军,俗称黄埔军。同时作为常识的,随云武校学生进各地方军队精锐,俗称随云大舅子军团。于是就有了黄埔参谋随云将的说法,黄埔军校学生多数进入军队先做参谋,而随云武校学生进入军队多数都从小头目做起。
而随着随云军成军,随云子弟大概都难招揽了,所以这次王大少一下子批发了一百多师弟们,算是很给面子了。张少帅和他的东北将军们,颇为满意,连17军的军饷都从东北军这里先垫付了,让王大少也感动了一把。对17军的改造就越发顺利了,这个时候随云军正副职的作用就显露出来,很多副职都进入17军,接替了不合格被剔除的17军军官。
和黄埔学生政治风格浓重不同,随云军官属于纯粹的军人风格,这也是各军军阀招揽随云军官而排斥黄埔军校的原因,任是谁也不愿意弄来一些随时把你的军队给革命化的家伙,引狼入室的事情,谁也不是傻子会去做,尤其是以善于发展地下党的民主极左派后来的苏党,最为各军诟病。而纯粹以军人自律的随云军官,受地方军队欢迎就不言而喻了。
随云武校一向以军人为国家利刃为宗旨,军人可以有个人意志,但军队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只能以国家意志为意志,由此解释“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虽然被黄埔军校视为思想落后,但却受到各地招揽,而比起耽于政治斗争党派争执而热情的黄埔军校生,随云武校学生沉默干练肃杀凝重的风格更容易得到士兵的敬畏服从,从小头目做起的传统更让随云军官很抢手。
就算排外很严重的东北军,也对随云子弟颇为招揽,只不过在东北时候,有老李将军这一正宗的随云名将,随云子弟多是投奔他去,所以才有老李将军三万人就让东北军几十万也忌惮的能力,对于随云军官,东北将军们也是垂涎良久的,以东北子弟的勇猛强壮,配以随云军官的善战精明,那就是完美组合哇。都在那几个小子手下当小兵,那是纯粹的浪费。
张少帅和王大少联手发动了西安事变,然后坐下来分赃,张少帅顺利接管了陕西省军政,再无掣肘,而王大少收编了17军,隐然有了随云第二军的准备。等到石俊卿到来时候,17军的整编正如火如荼,所以王大少很容易的就在车上打起了小呼,实在是诸事繁重,已经很多天没有睡个好觉了。
对于民国政府会怎么解决这事,大量的情报也堆积在王大少案前,让她忧虑,直到知道是石俊卿赶来,她才终于放下心来,就再也撑不住困倦,接风酒宴后住在城里的接待处,王大少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中午,然后听酷男侍卫长报告,石大少已经来了好久了。
王大少走到客厅门口,就见正太副官正陪着石大少下棋,石大少抬头看到她,微微一笑:“君达来了。”眉清眼俊,清华满室,王大少顿时有些悻悻然,嫉妒之心,油然而起。
、第83章
石俊卿没有穿军装,虽然他身上还背了个上校军衔,但自从决定从政后,军装都收了起来,如果王玉桥在随云那段时间没注意到他多么爱惜身上的军装的话,一定会以为他其实是不情愿从军的,但看到他这么爱惜军装,就知道这是他的理想,他少年离开锦绣窝去上军校进军营,皆为此理想。乱世中,男儿渴望从军报国,可以理解。
当初提出让石俊卿离开军营从政以增加随云党在政坛的话语权的时候,王玉桥心里也是有些不太有把握的。觉得很强人所难,很不人道。
一个从十三岁就进入军校,十六岁就从军,基本上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最年轻的上校的被众人视为未来将星的一个人,让他放弃一直以来的理想转入自己厌恶的世界,这个选择太过苦涩。不要问为什么得出石俊卿厌恶政坛的结论,一个政治世家的第一继承人要去从军,其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抗争才能得偿心愿,作为世家子,尤其是嫡子嫡孙,那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