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把街上的铺子都转了个遍,买东西也是货比三家才找到最便宜最合心意的那种,等到太阳快落山了才心满意足往回走,一路上竟然也脚步轻松,就连杏儿和小桃花也不说累,晃着辫子上的新头绳,蹦蹦跳跳走在前面,若兰真是庆幸,幸亏这个时代不要求女人裹小脚,不然连站立都困难,怎么能这么轻松的逛街啊
回到家,天已经黑了,赶紧做饭吃饭,又烧了热水泡脚,虽然在路上的时候还很兴奋,但是毕竟累了一天,一家人早早就休息了。
从腊月十六开始,田家村算是进入了预备过年的模式,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过年了。
对于在现代过年的印象,若兰能想起来的也就是吃吃喝喝,收红包,看春晚,小时候过年是跟着奶奶过的,因为父母都有各自的小家,就连过年也是各过各的,只若兰和奶奶过年,所以年也过的没什么味道,印象最深的就是春晚,因为整天只有电视陪伴,只能春晚看了直播看重播,演的什么节目若兰并不在乎,只喜欢人们制造出的那种欢乐喜庆的气氛。
第十三章准备过年
奶奶过世之后,若兰的春节就是自己过了,也有一次因为实在太过寂寞,去了母亲家过春节,虽然母亲也努力表达着热情,但是那个男人和孩子的眼光,还是让若兰觉得浑身不自在,四个人在一起实在太尴尬了,若兰每说一句话就好像踩地雷,很平常的一句话说出口,都要看看别人的眼色。
若兰看到他们一家三口不经意流露的温情和默契,若兰觉得自己就是一只掉在天鹅堆里的丑小鸭,突兀又丑陋,那么格格不入,匆匆吃了年夜饭就赶紧找借口离开了,根本没吃出什么味道,母亲并没有大力的挽留,可能母亲也会因为她的识趣而长舒一口气,走出那个家门口的时候,铁门在身后关闭的声音“咣当”一声,若兰再次觉得自己简直就好像大街上的流浪狗,那种被施舍被遗弃的滋味她再也不愿回味。
之后的春节就是若兰自己过了,整天窝在自己的小窝里,与电脑或者电视相伴,从虚拟的网络中寻找快乐和满足。
这次的过年会是怎样呢若兰对年的到来充满了期待,这可是第一次她全程参与一家人过年的准备工作呢,真是兴奋又紧张。
田家村的过年准备工作忙碌又兴奋,当然兴奋的大多是小孩子,大人们有很多东西要准备,大些的孩子也要跟着大人帮忙,说是忙的团团转也不为过。
腊月十八这天早晨,柱子娘早早就起来了,用前一天已经泡着的各色豆子和米煮粥,熬得稠稠的,按照柱子娘的说法,这是把盛粮食的桶啊、瓮啊的都清理一下,用清理出来的粮食熬粥,是不让人们浪费的意思,吃过这粥之后,就开始正式准备过年了。
接下来几天都是推磨,因为过年要用到的黄米、小米、还有各种豆子都要用石磨加工。
刚开始的时候,若兰还觉得很新奇,因为这个石磨只是在电视中看到过,还没有真正的接触过呢,柱子爹和柱子推的时候,她还赶紧抢上去推,过了一会就发现,推磨可真不是个容易的事,刚开始很轻松,石磨并不是很重,两个人推很轻易就转了起来,可过了没几圈,就头晕眼花了,比坐过山车还厉害,如果不是紧抓住石磨上的推杆,险些一屁股坐在地上,柱子和杏儿哈哈大笑,爹和娘也忍不住笑起来。
“推的时候低头盯着地上,别总是左右看,那样眼晕。”柱子爹一边示范一边讲要领,若兰又试了试,果然好了许多,就算这样,几天磨推下来,若兰走路都觉得地在晃,一连几天晚上睡觉都做疯狂海盗船的梦。
不推磨的时候,柱子娘抓紧时间把新衣服裁出来,若兰和杏儿的花布棉袄,柱子和柱子爹的蓝色棉袄,因为今年的年成不错,柱子娘还给自己做了一条新的黑布裤子,若兰现在的手艺也勉强可以见人,也帮着娘忙活,柱子娘还拿出积攒的兔子皮,给两个女儿一人做一件小坎肩,又轻又暖和。
柱子娘做完之后,若兰把剩余的兔子皮连缀在一起,镶在杏儿的棉袄领子上,把杏儿喜的不得了,赶紧穿上身,一圈兔子毛衬着杏儿的小脸,白白嫩嫩真是可爱,高兴的柱子娘直夸若兰,“谁说我们石榴手艺不好的,就这么一下子,杏儿的棉袄更漂亮了,我们石榴真是脑子灵光,别人都想不起这样的花样”
若兰有些不好意思,她只是不想浪费东西罢了,而且拼接、镶嵌可不是自己的创意,现代的时装,这些都是小意思,古人觉得新衣服就是要崭新,现代人可是故意打补丁的,簇新的牛仔裤还要磨出毛,磨出洞才行,不过若兰可不会为剽窃“后人”的创意脸红,就让柱子娘觉得是自己想出来的吧。
杏儿本来天天催问新衣服什么时间做好,现在衣服做好了,试了一下又赶紧脱下来,新衣服要等到大年初一才穿的。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若兰和柱子娘准备了一碗清水、一把干草还有一碟子糖瓜,因为女人不能祭灶,所以柱子爹和柱子怎么做的她没有看到,不过祭灶之后的糖瓜倒是一家人分吃的,又甜又黏,让若兰一下子忘记了推磨的痛苦。
到了腊月二十四这天要扫房土,彻底的打扫卫生,一家人齐动手,把屋子里的杂物都清理出来,柱子爹和柱子把笤帚上绑一个长木杆,举着木杆把屋顶和墙壁、墙角里沉积的灰土、蛛网扫下来,若兰和杏儿则跟着娘清洗各种器具,把杯盘碗碟都刷洗一新,桌子板凳也擦的干干净净,还要拆洗被褥,直忙累了一天才收拾完,晚上躺在被窝里的时候,若兰真是觉得浑身酸痛啊。
不过之后的几天孩子们又高兴起来,因为要煮肉、磨豆腐、蒸馍馍,虽然也要跟着忙碌,但是有好吃的啊,肚子饱了,嘴巴不馋了,好像干活也不累了,各家各户不时飘出各种香味,整个村子的空气都香香甜甜的。
终于到了除夕这天,柱子娘开始蒸年糕,就是把和好的黄米面放在箅子上,用手铺开,成几厘米厚的一层,上面还要放上洗干净的红枣,之后开始蒸,蒸好之后又甜又黏又香,馋的杏儿围着直转,想拿一块吃又怕烫,看的柱子娘和若兰直笑。
稍微放凉之后,柱子娘拿菜刀把年糕切小切薄,加工成手掌大小的薄片,然后下油锅炸,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晨,家家都要吃炸年糕,寓意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柱子娘蒸年糕的时候,柱子爹和柱子已经把院子又清扫了一遍,并撒上清水,还把一把新的用红布包裹的桃木的小剑,换下挂在屋门上的那把旧的,之后又到外面清扫家门口的街道,别人家的男人们也在大扫除,很快整个村子都干干净净了,若兰看到家里并没有贴福字或者对联,可能是村里根本没有读书人的原因吧。
若兰不知道现代的时候,别人家过年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准备,反正自己是第一次这样全程参与,很累却也很是兴奋,干干净净的院子、街道,空气中飘着的甜甜香香的味道,很有过年的气氛
第十四章爆竹
下午的时候,早早吃过了晚饭,孩子们跟着大人们出门去长辈家或者关系不错的人家去转一下,聊一下今年的日子还不错,希望明年更好之类的,因为是互相都转,所以在各家停留的时间并不长,最后就在某一家停下来玩,孩子们则是相约好了去谁家集合,人多凑在一起才热闹,所以当若兰他们回家的时候,只剩了柱子娘和孩子们,柱子爹则留在了大伯家。
不过过了不长时间,大壮、二壮、大牛、小燕、春儿他们就来了,还带着小铁蛋和桃花,柱子娘端出炸年糕和炒好的兰花豆,孩子们边吃边玩,往年的时候孩子们通常是听哥哥们吹牛,说他们跟着进山打猎的趣事,虽然有趣不过已经听过几遍,已经提不起什么兴趣了,或者就缠着大人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