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考考试通过之后,考上的学生就要到县里的书院读书学习。当然有的富贵人家也可以请了先生在家单独授课,不过那费用就比较大了。一般人家也是负担不起的。
这种童试成绩也是分等级的,特等的学生在进入书院学习之后是食宿全免,学杂费也全免的,再就是优等,食宿免费,要交一定的学杂费,再就是中等,可以免费住宿,但是饭食自理,学杂费也要拿,再就是一般的了,食宿费和学杂费都要拿,更有那些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连一般的也考不上,但是又想去书院读书,以冒充读书之人,那怎么办呢,那就要交一定的赞助费了,交足了费用就可以去书院上课,在石榴想来这童试就相当于小学考初中吧。
在书院学习几年之后,就可以参加一年一次的岁试,也叫做督学考试,大概相当于初中升高中,督学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称做“秀才”了,一般也要在书院学习几年时间才可以参加岁试,当然岁试的考试结果也是要分等级的,优等、中等、下等。
只要通过了督学考试,就算是中了秀才,按照考试成绩的等级都可以有一些钱可拿,这不算是俸禄,美其名曰助学金。一般考试成绩优等和中等的,可以继续在书院学习,或者到州府的学院去学习,之后参加三年一次的科试,也就是高中升大学的考试了,只要科试通过就可以称为举人,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俸禄。
科试的考试成绩也是分等级的,前三名还要经过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决定状元、榜眼、探花,其余的也可以按照等级做个小官,所以一般岁试考试成绩较好的都是一考再考,力争能中个举人,让石榴想起那个考中了举人却发了疯的范进。
督学考试成绩下等的秀才们有些就做了师爷或者办一个学堂教孩子们读书,其实只要在书院学习过几年,就是考不上秀才也可以在镇子上办一个学堂,教孩子们读书,只不过没有助学金可拿,只能依靠孩子们的学费来维持生活。
柱子爹娘和石榴、柱子、杏儿听完永安一一的详细解释,不由张大了嘴巴,“原来这么复杂啊看来我们之前想的太简单了,只想着读书就算是有出息了,没想到还要经过这么多的考试这读书比种庄稼可麻烦多了。”
“其实也不麻烦,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去做就行了。”永安笑着说道。
“那你这次就是考的特等也就是到书院读书都不用什么花费了”柱子爹问道。
永安笑着点点头,听到永安肯定的回答,柱子娘也乐的合不拢嘴,“我就知道我们永安聪明,那么多人参加考试,看,就我们永安考了第一”
永安看着大家都那么高兴,也高兴着笑起来,本来还有些话要说,担心影响到大家的情绪,那些话就不想马上说出来了。
石榴看永安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禁有点奇怪,“怎么了考了第一大家都为你高兴,你怎么还这么不高兴”
“是这样的,我回来的时候,书院的张先生就说了,让我三天之后就去书院报道”永安看看柱子爹娘,又看看石榴。
“啊这么快这马上冬天就到了,怎么还不等到过年吗”柱子娘慌乱起来。
“三天时间这么快这怎么来得及收拾东西啊”柱子娘一边说着,一边就要起身收拾行李。
一家人本来还在为永安的考试成绩兴高采烈,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事,就好像一盆冷水一下子泼过来,连笑容都凝在了脸上。
“大娘,你先别着急,我这次去,无涯书院会提供食宿的,只带些衣服就行,别的都不用带”永安站起身拉住柱子娘的手。
s: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160章伤别离
永安很是歉疚的看着大家,“我本来以为还有一段时间,谁知道成绩出来之后,张先生就告诉我们要按规定的日子报道,因为路程的关系,后天一早就要出发,否则就赶不到了。”
“那不就是只有明天一天时间准备连拆洗棉被的时间都没有,这书院怎么这样啊”柱子娘着急的在地上来回转,“要带着衣服、鞋子、本来想再做一件长衫的,已经裁好了,不知道明天一天能不能做好,鞋子除了永安的那双新的,还有柱子的一双没有穿过的,也一起带上,还有被子,也要带一床新的去,免的给书院里的人看了笑话,还有棉衣服,虽然拆洗过,也要拿出来看看还是不是合身,还要带些点心,如果晚上看书饿了可以吃,对了,还有钱,也要多带些,还有、还有”柱子娘一边念叨一边就打开柜子找东西。
柱子爹和柱子、杏儿也帮着找,一边找柱子爹还一边念叨,“你先别着急,再好好想想,别忘了什么东西没带,不然让大嫂和小燕娘还有大牛娘也过来帮帮忙。”
永安看着忙碌的家人,只觉得眼睛热热的,上前拉住柱子娘的手,“大娘,你们先别忙了,不用带那么多东西的,有两件衣服换就行了,我用着的被子也是新做的,就用那个就行了”
“那怎么行,出门在外,咱们可不能让别人笑话,本来我和你大伯商量好的。这次你考试回来要庆祝一下的,谁知道竟然时间这么仓促”柱子娘一边收拾一边说。
柱子娘暂停下收拾又拉着永安的手,“以后你住在书院。也不要太过俭省,一个人在外面,也要注意身体,读书虽然要刻苦,但是也别太累着了,身边没有人照顾,可千万不要生病”柱子娘一边说着一边眼中含了泪。本来觉得还有很多的话想嘱咐,但是却又一时想不起来。
“这本来高兴的事,怎么哭起来了”柱子爹笑着拍拍永安的肩膀。脸上的笑却也有些不自然。
“爹、娘,你们别难受了,以后永安哥在书院念书,没有时间回来。我们可以去看他嘛。以后反正也要经常去县城,想看永安哥就去嘛”柱子也劝说着。
“也是,坐车马行的马车也方便,咱自家也有马车,永安,我们想你了就去看你,你在书院安心读书,不要惦记着我们”柱子娘舍不得放开永安。又和柱子爹拉着永安絮絮叨叨的嘱咐着,其实翻来覆去也就那些话。柱子和杏儿也不时补充几句。
永安很享受的听着,自己一个人也流浪了几年,怎么照顾自己,其实很清楚,那时候朝不保夕,吃了这顿就要发愁下一顿,晚上是睡在树林里还是破庙里,是继续朝前走还是在某地多待两天都要自己决定,现在被家人这么关心的感觉真是舒服,整个心好像泡在温水里,温暖又舒适,又带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