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46(2 / 2)

小村魅影三 独眼河马 2120 字 2023-10-11

gu903();“石鼓寨人。”

“就是智觉寺前面的石鼓寨吗”

“是。”

“你父亲是”

“田大帮。”

“你母亲叫什么名字”

“齐烟翠。”

“你是多大年纪到智觉寺出家的呢”

“二十一岁。”

“你为什么要到智觉寺出家”

“一言难尽。”

“请你跟我说说。”

“阿弥陀佛。”

这大概就是僧人说话的特点,在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词的时候,就用“阿弥陀佛”来对付一下。你还不能说他答非所问,因为这句佛门真言里面似乎涵盖了所有的答应。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到目前为止,静悟每次的回答都没有超过四个字。语言精练到如此程度,还真需要一点文字和思维上的功夫。

“请你跟我说说。”

“不堪回首。”

在佛门中,静悟的文化有了不小的长进,他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很精到。

“我很想知道你出家的原因。”

“往事如烟。”

静悟的意思大概是,往事已经成为昨日的烟云,还提它做什么呢

“你今年多大年纪”严小格换一种问法。

“三十二。”

“二十一岁出家,二十一岁,正是一个人开始真正展望未来的年龄,你却在这时候出家,一定是遭遇到什么事情。”

“我爹去世家里生活没了支柱。”静悟即使说长话,也要把句子段成四字一节。

“家里的生活没了支柱,不是还有其他亲人吗”

“他们都疏远我们。”

“你指的是你父亲的家人吗”

“是的。”

静悟说的是事实。

“他们为什么要疏远你们母子呢”

“不知道。”

“你出家还有其它原因吗”

“我娘精神上收到刺激,她经常发病。”

“什么病”

“疯疯癫癫。我的童年是在恐惧中度过的。”

“没有找医生看吗”

“看了,但看不好。”

“还有其它原因吗”

“没有了。”

“据我们所知,你和张翠珍相好过,有没有这回事情呢”

“我们只是在一起长大,长大后一起念书,只此而已。”

静悟是想撇清自己和“11,7谋杀案”之间的关系。

“我们听说你和张翠珍曾经私定过终身,你的母亲齐烟翠曾经请三里寨的甄先生到翠珍家提过亲。”

“这我不知道,大概是我娘看我们在一起长大,所以,才请甄先生出面提亲。”

第二百零二章从容应对

“据我们所知,张翠珍嫁给缪智文之后不久,你就到智觉寺出家了。由此可看出你出家和张翠珍的出嫁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

“纯属巧合。”

大家应该能看出来,严小格和卞一鸣一样,所有的问题都是试探性的,这是李云帆提出的基本原则,不必穷根究底。现在还不是摊牌的时候。

“你母亲齐烟翠已经被捕,这你知道吗”

“静悟早已是佛门中人,尘世的事情,也早已了结。”

很显然,静悟是知道的。

有些事情不是谁想了结就能了结的。

“你难道就不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抓捕你母亲吗”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知之,静悟尘缘已了,二目皆空,心无旁骛。”

静悟在智觉寺还真学了不少的东西,上面这句话的前半句,比“阿弥陀佛”要高深多了。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得道高僧,说的都是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既然是听不懂的话,那就一定是非常高深的话,世人大都是这么想的。笔者则不以为然,真正高深的东西肯定不在佛门以内,在红尘之中,人们要应对的东西太多了,为名为利,感情纠葛,利益纷争,哪一样不让人绞尽脑汁、劳心费神佛门之中,僧人们所面对的只有泥塑的菩萨,敲敲木鱼,念念经文,无须动一点脑筋,一日三餐少不了一粒米和一口汤。有些人之所以出家,就是不想应对红尘中那些纷纷扰扰的事情,时下流行一句话,叫什么问道某某山,实际上,真正的道在佛门之外,而不在佛门之内。如今的佛门在改革开放的浪潮的影响下,铜臭味越来越浓,所以,仅有的一点道所剩不多了。

“静悟,你难道就没有怀疑过你父亲的死有问题吗”

“我爹过世,我很小尚未成年。”

“我们怀疑你父亲是被人谋杀而死的。”

“我爹已经死了二十几年。”

“今天早上,我们对田大帮进行了开关验尸。”

“开棺验尸”

“对。这件事情,你难道没有听说吗”

“没有,今天一天我都呆在寺院里。”

“可我们从棺材里面挖出的却是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的头盖骨。”

“这是何故”

“有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