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0(2 / 2)

何以解忧思 橘阿甯 2367 字 2023-10-11

抚悠正换了衣裳准备出去,杜仲、思慎二人在她帐外一唱一和扯着嗓门对喊,想不听清也难。五年前杜仲出的妙计,将她骗进大牢,“严刑逼供”,又让阿舅“救”她,一来骗取她的信任,二来借机将她这麻烦远远丢去洛阳,如今又是他的好主意,害她伤心欲绝,痛不欲生,这位岐王府智囊八成与她八字相克她若是寻常人也就罢了,“大局”当前,害她伤一回情,掉几滴泪,算得什么可她偏是岐王着紧得要死要活的人,杜仲忐忑,也在情理之中。

抚悠示意婢女上前掀帘。杜仲与安思慎默契做惊愕状,叉手行礼。

抚悠上下打量,所谓新仇旧恨

“杜中郎且放宽心,但有我在一日,必不让你解了腰带自挂东南枝。”李忧离倚重之人,她自然也十分看重。杜仲见抚悠如此大度,上前欲拜,抚悠却先他一步肃礼道:“愿公事王之心勿移,秦璃永感公德。”杜仲一贯自负辩才,此刻却口拙了。抚悠笑了笑,转问安思慎:“大王何处”思慎道:“像是去了河边。”

洺水之畔。

昨日一场激战,真正血流成河,此时虽已收拾干净,但脚下尽赤的土地却依然提醒着前一日的惨烈。李忧离一袭白衣,负手立于洺水之畔,脱下铠甲的岐王,在春寒中,看上去竟有些单薄。

“忧离”抚悠上前,与他并肩而立。她穿了石榴裙,拢起的乌黑发髻上只简单地插了那只鸿雁衔枝纹金梳,雪肤乌发,风吹裙动。一红一白,静好如画。

“你知道父亲为何为我取名忧离”李忧离问。抚悠不言,她知道此刻只需静静倾听。“父亲玉华宫兵谏,是夜,母亲生下我,她不知前方消息,故为我取小字忧离,是忧爱而别离。父亲觉得甚好,便别取小字弗离,以忧离为名。太史公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忧离二字便是昭显父亲受奸人谗害,被逼无奈才有兵谏之举。”抚悠初闻“忧离”二字,就觉既未寄托福祚,也无淇奥之喻,亦不够刚健硬朗,今日知道始末,才明白,“忧离”二字背后竟是一段朝代更迭的见证,既有当今之铁血权谋,亦有先后之柔情幽思,只是看来,在李忧离那里,似乎又有新解。

“待我十岁读离骚,感触最深的却是那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此便立志要创一番清平盛世”唇边划过一丝讥诮,李忧离怅然道,“这就是清平盛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吗为了一个现在还看不到的清平盛世,真的值得这样做吗”他转过眼眸,看着抚悠,眼中尽是一片迷茫“忧离”,“忧离”,这一战过后要有多少人“忧爱而别离”

“我一直有个疑惑,你想听吗”抚悠不答反问。

“什么”李忧离转身脱下外衣披在她肩上。抚悠拉紧了衣裳:“我曾听乔记室说过,显隆十七年以来,江北人口,锐减泰半,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李忧离苦笑:“打仗总要死人。”抚悠摇头:“难道这五六年来,江北一半人口都死在战场上难道岐王是武安君在世,是杀神、人屠”

抚悠既如此问,李忧离也只有认真回答:“历来战争期间户口锐减之首因并非杀戮,而是因为青壮劳力的死伤,以及战乱动荡使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从事农耕,春不种,秋无食,多半之人,是冻饿而死。”“不错,”抚悠道,“乔记室也是这样说的。”李忧离不解:“既然景明告诉过你,又为何问我”

抚悠接着问:“就是说,越早结束战乱,越早让百姓安居,就能使更多的人免于饥馁,是吗”李忧离点头。抚悠转头看他:“所以大王不必自责,来日观之,今日所做一切,都是值得。”

李忧离心潮起伏,握了她的肩感激道:“阿璃,谢谢你。”

抚悠含羞而笑,趁机想转个轻松些的话题,于是道:“想过此次凯旋陛下会赏些什么吗”却不料这一问正中李忧离之忧虑。“赏赐我如今位列三公,爵在亲王之上,且又有尚书令乃文官之首,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乃武官之首,上柱国为勋官之首,我在想,父亲还能赏我什么”

抚悠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天真,不细盘算,想不到李忧离竟已到了功高不赏的地步逝水滔滔,江边风冷,季春之末,草木虽已萌发,却似被凌凌杀气所伤,郁郁鬼气所扰,生长得十分委顿,天阴云厚,尤显萧瑟岐王在洺水之畔决定了五万人的生死,可他自己的命运,却不由自主。

“回去吧。”抚悠道。

李忧离握了她的手:“陪我。”

穷尽这世上的蜜语甜言,都敌不过一句简简单单的相伴陪我。

作者有话要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然而战争中更多的人并不是直接死于战场

杀一人而救百人值不值可不可为永远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吧

、障眼法

大军凯旋之日正是胡教释尊之降诞日。自佛教东渐,浴佛行像之俗十分盛行,北魏都城洛阳在这一日,宝车载着金身佛像于街衢中巡行,供优婆塞、优婆夷膜拜,时称“士庶瞻仰”、“市井皆空”,伽蓝记中有云“金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