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2(2 / 2)

三国圈 嬴政 2169 字 2023-10-12

若幽州铁甲具装突骑,追击咱们的绵甲赤备,会越追越远。反之,若咱的赤备追击幽州突骑,敌骑若不卸甲,跑都跑不掉。且铁甲冬季会粘肉,穿都费劲,非是用于突阵,铁骑就是废物。倒是咱的重甲士,似乎甲可以再重一些,覆盖的更多一些。”

“绵”与“棉”不同,前者是羊毛等动物毛,后者是植物棉花。

毛纤维的韧性是很强的,把羊毛沾湿,拧成绳,刀就很难切割了。

而将十四汉斤丝绵用水浸湿反复拍打,用绵毛粗线密缝成绵甲,十五弓箭步,即九丈之外,弓箭与手弩就贯穿不了了。

李轩测的一弓箭步,为一米五左右,汉丈为两米四上下。

而弓骑兵密集交战距离,为三十五弓箭步之内,十五弓箭步以上。

而若是铁甲想达到同样的防护力,汉军六百片铁札甲,要四十五汉斤上下,三千片鱼鳞甲,则近七十汉斤。

铁甲的好处,在于抵挡骑兵环柄长铁刀,马戟等劈砍,冲突长矛步兵阵时,防护比绵甲好。

可李轩摒弃了在北盟中制作,在北方军内装备札甲,鱼鳞甲的做法。从官库得来的少量札甲,鱼鳞甲,全部被用来与胡部交换战马。

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苏双,张世平等战将在内,皆穿绵甲,不穿铁甲。

因为一穿铁甲,跟不上队伍了,麾下全是绵甲的骑兵,要等身后坐骑气喘吁吁的大将,追上来。

且北盟暂时也装备不起铁甲,铁甲的效费比太低。

一套鱼鳞甲,至少要做三年,与一根马槊的制作周期相仿。且牵涉到采矿,冶炼,制铁等工序,需要熟练的铁匠与甲匠,需要综合匠作场的基础支撑。

而羊毛绵甲不用,村里的娘们都会做,工序少,分工简单,原材料易得。一套绵甲的平均工时,除去晾晒等环节,一共不到八个时辰。

三千多片的鱼鳞甲,是将校甲,无价,要定制。一套六百铁片的札甲,就需万钱。

而制作一套绵甲,不过三石栗米的成本,百钱。即便加配护心镜,肩挡等铁制特别防护部位,不超五百钱。

在一道一个鱼鳞甲将领,率领一百布衣骑兵。与一个绵甲将领,率领一百绵甲骑兵的选择题中。

李轩选后者。

因为他要让北方军骑兵,步卒,全部成为全甲防护部队,就只能这么干。

而藤甲,就是他用来替代铁片札甲的步兵甲。

把野生藤条用水浸泡十日,取出晒干,再油浸半旬,晒干再涂桐油,编毛衣一样密织,就成了藤甲。刀枪不入,轻便,透气,防水,渡河还能当游泳圈。

缺点,一战下来,被矛猛捅一下,破损处修补不了。或是放置一年,或许就朽不堪用了。

因为这是山寨甲,是北盟在特定时期用于步卒的过渡甲。

真正的藤甲,得热带丛林里的老青藤才行,制作周期也是论年的。

优点是一经制好,可当传家宝,箭射不穿,刀砍不伤,一辈子不坏。

可李轩用不着这么优秀的藤甲,与他对草履的态度一样,穿散了扔掉就是。

能在短时期内,就让北盟步兵人人披上山寨甲,哪怕只能经一战。这一战中,碰上布衣的对手,北方军步卒还是无敌。

北盟的山寨藤甲,在一次战斗中,等同铁甲,全铁甲步兵是什么概念黄巾那号布衣,打都打不动的。

至于藤甲怕火烧,那不怪藤甲,粮草也怕烧,该被烧的蠢货,在河里照样会被烧。

而此时在葫芦谷南北二口,负责堵口的重甲士,是内附绵甲,外套过膝牛皮大衣,外套山寨藤甲的三甲罐头战士。

除了比较臃肿,动作不太灵活,劈砍刺杀只能大开大合外,黄巾根本就打不动。无论是刀砍箭射,重甲士普遍反映没感觉的,只有被矛猛刺,被狼牙棒等重器砸中,才会晃晃。

除一个重甲士被一矛捅中哽嗓咽喉,当场倒毙外,其余十八个伤兵,多为手臂,膝下等少防护部位的轻伤,重甲士连盔都是坠毛毡全遮耳,半遮颈的,箭从侧面都射不穿脖子。

黄巾黄巾,就是头上包个头巾,遇到北方军的人形罐头就傻了。一波波的从山道中冲出来,一片片的被重甲士切瓜砍菜一样的砍倒。

与简豹一样,甚至与李轩都一样,士卒也是欺软怕硬的。

甲有多硬,士气就有多硬。

军队,就是暴力团。

军卒,与流氓是一样的。

面对还不了手的敌人,越是欺软怕硬的士卒,下手就越黑。

太反动了。

正文第七十一章人类是赢不了数学的

重甲士一旦发现自己甲胄防护爆棚,胆气就爆棚,就敢大开大合,大砍大杀。

杀得兴起,重甲士也不管自己穿的多臃肿,举着大刀,舞着钩镰,端着大戟,撵着黄巾溃兵的屁股就狂追。

十几个重甲士就能循着山道,一路砍崩三五百黄巾,把人追的屁滚尿流。

后面高台上坐着的李轩都能看乐,与十几头狗熊狂撵一群鹿差不多。

李轩没阻止重甲士犯浑,他只在葫芦谷五里多长的南山道,遍布了竹签阵,不到三里长的北山道,却是始终畅通。

一是为了让黄巾一波波的来,让北方军士卒有机会轮番见见血,练练兵,验证下武器盔甲,阵地战的号令通传,弓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