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8(2 / 2)

三国圈 嬴政 2158 字 2023-10-12

简雍也是一愣,以为自己听差了。

“对,赚钱。”

李轩确定道,“好的军队非但不会靡饷,反而可以赚钱。”

“抢钱么”田畴轻笑。

“抢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可军队最赚钱的地方,还是要通过对内外的收税权来显现。”

李轩也笑了起来,“大儒讨厌武夫,可没有军队,百姓谁认之乎者也的官谁会乖乖的缴赋纳粮咱的军队强了,我在纸上画头牛,盖个有军队背书的戳,这就是一头牛,哪个胡部不认试试胡人拿的是纸牛,真牛在咱地盘呢,生的小牛,不就是咱们的了”

田畴神情略显迷糊,简雍倒是精神一振:“小仙之甲乙丙丁,甲级部队便是幽州突骑一样的职业军了吧打算养多少,又要多少石高支撑”

“难说,甲级部队不是有钱粮就养的出的。”

李轩摇了摇头,“毕竟是乱世,兵源基数是缺不得的。没有土壤,次一等的乙丙丁兵源都出不来。时下我北盟之力,养六千勉强可一战之兵,就已经超出能力范畴了。两千赤备更是多亏苏当家的与世平兄担待,否则根本养不起。”

说着,昂头朝远方忙碌的大营眺望了一下,“三河之地,燕歌之城,牧草畜牧,马耕轮作,麦稻套种,渔业养殖。这不但是一处膏腴之地,还是一块试验田。

时下咱们的军人占比太高了,若是把黄巾俘虏都算上,十多万人口,军就十万。人均粮食产量,却是无限趋于零,下部没有支撑。

咱们开燕歌的过程,就是把军人占比降下来,把人均粮食产量升上去的过程。若三河地区,人均粮食产量能到十石,军人占比就能降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那个时候的北方军,才有逐步完全脱产的可能,才能有甲乙丙丁。”

“小仙开的燕歌如此之大。”

简雍摇了摇头,“怕是天下从未有过这么大的城,若真能辟出以百万亩计的水田,那便是连孺子都算上,一人可也不止十石了。”

“人均粮产量越高,我们的军人占比就能越低,我们的北方军就能越专业。”

李轩笑道,“若我们有十万人口,一百万石高,就能有一万农兵。若十万人能开出五百万石高,我们就能支撑一万比如今上六亭更强的步卒。

若二十万人开出了五百万石高,我们就能支撑两万更强的步卒。若二十万人能开出一千万石高,我们就能有一万真正职业的北方军了。

赤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有此一万劲旅,就可轻易驱驰数以十万计的仆从军。

粮食与人口,对我们同等重要,相辅相成。

三河之地,燕歌之城,不在大小,就看能否打造出这满万不可敌的一万兵。”

“三河”是新命名的区域,囊括了潞城东南涞水,沾水,桑干水三条河流经的广大地域。

这是一个朝东南斜着的“三”形区域,李轩规划的“燕歌”城,不是传统方城,而是把“三”变成“日”。

这个“日”,就是“燕歌”。

通过修四段互不相连的城墙的方式,把“三”加四竖,变成“日”。

“三”的最上一横,涞水拒马河流经渔阳的河段,已改称“雍水”的河道,就是“燕歌”北城墙。

“三”中间的一横,沾水流经渔阳段,就是穿城而过的“燕歌”城内运河。

“三”的最下一横,桑干水河道,就是天然的“燕歌”南城墙。

在北方幽州边地,城墙防不住胡骑,河流反而是更好的水城墙。只要一支三流内河水军,就能把敢于跨河的精锐胡骑,杀的血流成河。

“三”变“日”的那四段南北的城墙,一为防洪,防止敌军在上游筑坝拦水,以水淹城。二为暂时阻滞敌军。

由于“日”的三横全是河道,任何进攻四段“燕歌”城墙的敌军,都必须在上下游很远渡河过来,且一旦跨河,就始终面临背水一战的窘境。

一跨河,后续辎重就要跨河。一败,南北皆被河流阻隔,跑都跑不掉。

且北方军水军,可沿“三”横水道,运送北方军在敌后任意河段登陆,一卡就是一个天然包围圈。

敌军南北都是河,东西起码一面是城墙,北方军一个战术登陆动作,就能形成一个天然的瓮城。

北方本就不重水军,幽州又是大汉十三州最北,草原胡人哪来的水军以燕歌之地形,十万胡骑敢渡河,匹马难还。

燕歌的长城非但不用劳民伤财的修,反而能成为灌溉千万亩良田的天然沟渠,成为挣大钱的天然大运河。

由于李轩建“燕歌”的思路,要囊括三条河,故而“燕歌”之大,骇人听闻。仅一期工程,“日”字上半个“口”的两段城垣,要囊括的城内面积,就是76万亩。

这是十三个西汉长安的面积。

而这还仅仅是燕歌城的一半,北区而已。

一旦燕歌城内地不够用了,东西沿河道再竖四段城墙,老城区就变内城了,还能省去最长的两段城墙建设。

再不够,再扩第三层城垣

三条河流两岸,就是天然的水田,一期即可开辟水田二百万亩以上。

三条河既是城墙,本身又是运河,可直通渔阳东南出海,出海口就是日后的津门。

燕歌北之“雍水”,过渔阳入右北平,右北平入渤海的这段叫“滦水”,那里有个地方叫开滦,华北最大的煤矿,附近就是唐山,华北最大的铁矿石产区。

燕歌南之桑干河,上游流经一个沟,叫门头沟,那是个天然矿产宝藏,最优质的无烟煤,石料产地。

门头沟的优质无烟煤,输往幽州刺史治所蓟县,要向西,要经陆路,要用骆驼。可顺桑干河南下,直抵燕歌城内,就是水运。

而流经燕歌城中的大运河与南水在渔阳下游并为一水,出海口就是日后的津门。九水通漕之津,入海之门户,长芦盐场的转运枢纽。

三条天然大铁路周边,物料接驳,商品集散,运输的便利,绝非陆路可比。

三河相夹,燕歌南北城,便恰如横跨长江的西汉阳,东武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