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9(2 / 2)

思绪万千,算了,死马当活马医了,就煮一次茶吧,没有努力就已经放弃,这不是易天风格。

既然要做,那就使出十二分精力,即便不成功,也要问心无愧。

“好,这里的茶叶任我取用”

周康大师眼睛一亮,说道:“除了供奉的茶叶外,其他茶叶随便取用。”

就在此时,茶玄春费尽心思,流程非常规范的泡好了茶,和李思琪一样,施展凤凰三点头,也双手奉上茶杯,请周康大师品评。

即便周康大师的心此刻都系在了易天身上,但茶玄春那杯茶,他还是仔细品味一番,继而说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继而,跑到了易天身边,仔细看后者要选用什么样的茶叶。

要知道,现在的华夏已经不同古前了,利益熏心、污浊喧嚣的社会,有几个人能真正静下心仔细研究茶之一道

所以,达到茶艺之境的人,都如国宝般珍稀,尤其是像易天这么年轻,就已经达到了茶艺之境,前途无量啊。

很可惜的是,周康大师从一开始就错得离谱,易天这小白菜,真的什么都不会。

很快,便证明了这个事实。

“他拿那么多茶叶干嘛”

“只要是可以动的茶叶,他都拿了一点,这是要干什么”

之前说易天弱不禁风的老者忽然想到了什么,惊呼道:“难道他想泡出五百多种口味的茶”

周围人一听,眼角微微抽动,五百多杯茶啊,就算只是七分满的小茶杯,足以喝死周康大师。

“那么多杯茶,或许能泡出一倍让周康大师满意的茶,但周康大师那小肚子能受得起么”

李思琪和李小芳也在人群中随着易天走动而移动。

“请问这里有厨房么”易天别过头这么问道。

之前说易天弱不禁风的老者说了方向后,易天便跑了过去。

茶道大会,是在茶道山庄举行,或许有些人暂时回不去,所以每到这天,山庄主人都会去市大量购买食材,用以款待客人。

“咦这家伙拿那么多辣椒干嘛”

“额,还有蒜瓣、老姜、食盐,他不会是饿了,想要吃饱后再泡茶吧”

很快,易天将一口成人环抱的大锅找来,将五百多种茶叶全都到了进去,加水加辣椒加蒜加姜加盐

煤气灶开启,这一流程毫无章法,简直像是古代茶棚里卖的大碗茶一般,也是把茶叶倒进锅里,慢慢煮沸,静待路上来往的客人。

“姐夫,你干嘛呢”人群中的李小芳终于忍不住了,这么问道。

易天别过头,说道:“煮大碗茶。”

正文第七十七章异变

是的,易天早就猜到他们会有这种反应。

当初易天听到周围的人说,茶水内混有五百多种味道,不可能煮出好茶后,他就萌生以强大的元力,将五百多种茶味强行融合成了一种味道。

再之后,将辣椒、蒜瓣、姜等等刺激性的味道完全催发到了极致,也融合进了茶水之中。

在天机神眼中,原本就要完全变黑的气运,慢慢转化成了白色,继而蜕变成了只有米粒大小的金色。

其实,现在茶水,被称为黑暗料理也不为过。

一滴茶水,足以刺激味蕾,一口茶水,几乎让人窒息。

这茶水味道太怪异,比苦丁茶还苦,比指天椒还辣,茶水通过喉咙时,那强烈的刺激性瞬间让人的灵魂通透了。

可之后,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甘甜,像是饱受地狱折磨后,降临天堂更显其美丽与宁和。

一碗又一碗茶水被乘了出来,百来人也差不多快要喝完了。

易天看着全场哼唧一片,饶有兴趣地拿出西瓜10s拍下了这一幕。

这是场珍贵的画面。

众人乐不思蜀,就连李思琪和茶玄春也不例外,直至大铁锅内最后一滴茶水被喝完,他们才意犹未尽道:“怎么喝几口就没了”

回过神来,却发现易天脸带笑意看着这一群人,笑道:“我好像看到有人乘了满满一碗茶。”

有些人脸上的红润刚平复下来,唰的一下又红了。

易天继续笑道:“我好像看到了各位一大口又一大口,毫无文雅可言地喝着茶水。”

唰的一下,大部分人的眼睛瞄到了一旁。

易天继续笑道:“我好像看到了各位喝茶都叫出声来了。”

唰的一下,众人的耳根都红了。

“咳咳,不愧是易大师,我服了。”周康大师对着易天躬身一拜,继而问道:“老夫喝过不下万种茶,但这茶味道如此怪异,从未品尝过,能告诉我此茶配方出自那本古书,是唐朝还是汉朝”

唐朝古华夏文化最鼎盛的时期,茶仙陆羽便是在这年代写出了茶经这部不世之书,当年连岛国人都忍不住东渡过来,用了好几年时间学了一些皮毛。

汉朝,茶之一道渐兴于此,茶道开始分出种类。

要是追溯更远,茶之一道可以追溯到神农、轩辕时期。

周康大师认为,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或许真有哪位奇人写下了不世的煮茶秘方也不一定。

“这个啊,小时候家里穷,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易天将小时候的辛苦遭遇说了出来,这不说不要紧,越说周围的人看易天的目光更加与众不同了。

“原来这大饭碗里装的不是茶,而是人生啊,老夫口服心也服了”周康大师朝易天行了一个大礼,这是古代学生对老师行的稽首礼。

“茶中有人生,在茶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原本我尽可能高估易大师了,原来我还是低估了您,看来您已经达到了茶之一道的最高境界了。”

周康大师再次朝易天行了一个大礼,接连周边的部分老人也是如此。

这是对真正大师的尊重,是对茶之一道的尊重。

“放眼茶之一道,易大师为当世第一人。”之前说易天弱不禁风的老者抚须长叹道,语气中带着欣喜,这是对华夏优良美德得到继承的喜悦。

“是啊,易大师年纪轻轻就已达到了茶道之境,真是前途无量啊。”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