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3(1 / 2)

神级茶人 闲檀 2004 字 2023-10-12

这份心思当真千金不换

想罢。

陆雨笑道:“禅师何须如此”

“陆雨又岂是那种睚眦小人”

“我们不妨再说这雅字。”

见陆雨又要说第四个字。

玄悲登时重新肃容聆听。

陆雨道:“雅,意为正确、合规。”

“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是为雅。”

“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也是雅。”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

“以茶韵表现禅意,便是禅茶之雅。”

“禅之雅,在于四大皆空。”

“茶之雅,在于万事平常。”

“以禅入茶,无妄中见本心。”

“以茶入禅,平常中见佛性。”

“江河流转,山海沧桑,苦禅清茶相得益彰,禅茶终归一味。”

“就如同禅师以佛法试陆雨禅心。”

“而陆雨便以平常茶人之心应对。”

“禅心,茶心皆为赤子之心。”

“是以禅师才肯亲自出山门问禅茶。”

“足以见大道通途。”

玄悲禅师闻言,早已深深动容

此刻更是双手合十深深一拜。

“陆居士茶心入禅,老衲三生有幸”

“我佛慈悲,华夏三生有幸”

陆雨急忙还礼:“不敢当陆雨也只凭本心行事而已。”

“禅茶本意便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陆雨亦是常怀感恩之心。”

“更望与茶结缘。”

玄悲缓缓起身,不禁唏嘘:“素问东瀛禅茶以和、敬、清、寂四字流传世间。”

“却不曾想陆居士的正、和、清、雅意境更高一筹”

陆雨微微一笑:“东瀛禅茶之道本就源于华夏。”

“和、静、清、寂虽也不错。”

“但又岂能与我华夏泱泱五千年文明相比”

“陆雨不敢妄尊自大。”

“所言所行,亦是承袭先人精华。”

“惜哉,华夏茶之一道没落,陆雨更不敢懈怠。”

“若有幸承蒙禅师不弃。”

“还请赐茶。”

赐茶

玄悲这才想起陆雨此来的初衷。

旋即忽然仰望长天,幽幽一叹

“老衲襁褓之时便入禅寺。”

“屈指一算,已过古稀之年。”

“本以为会如历代祖师一般圆寂于茶林之中终了此生。”

“却不曾想”

“有生之年竟真能见到陆居士这般惊才绝艳之人。”

“我佛慈悲”

“历代主持师尊终可西天含笑”

“偿僧先师终心愿得尝”

“南无阿弥陀佛”

与此同时。

玄苦、圣泉寺众僧、雷峰寺众僧。

尽皆双手合十,高颂佛号

“南无阿弥陀佛”

若晨钟暮鼓般的佛号远远传开。

碧空之下。

清脆山中。

鸟兽寂语。

流水无声。

震雷山外。

山村茶农。

愕然仰首。

心念慈悲。

所有人的心中忽然都生出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仿佛这个世界要变了

陆雨亦是在庄严虔诚的佛号中深深动容。

感慨唏嘘。

枯守百年前的承诺,今日得解。

是众僧的超脱,抑或是我陆雨的重担

一株茶。

让震雷山上两座禅寺百年不移。

成为无数僧人心中恒念。

今日之后。

两寺众僧已无需再日夜坚守。

但同时。

陆雨也听出这佛号之中。

亦同样满含着重担卸下之后的释然与落寞。

长吁一口气。

陆雨情不自禁由衷道:“辛苦诸位。”

玄悲缓缓睁眼,微微一笑:“本分,亦是缘法。”

“陆居士,请入禅寺”

等的就是这句话

陆雨微微一笑,长身而起

玄悲、玄苦在头前引路。

两寺僧众双手合十分列两厢。

再入雷峰寺山门。

宝殿庄严,群僧肃穆。

陆雨三人随着玄悲禅师,于殿前虔诚礼佛。

随后穿堂过院终于再次来到禅院之外。

回想起上次来此。

自己一人一伞,雨夜雷霆。

为求一捧晒青而费尽周折。

如今时过境迁,已是礼佛而至,众僧相迎。

华夏名茶终要呈现于眼前。

陆雨不禁心中慨然。

而就在此时。

玄悲忽然在禅院门外转身驻足看向陆雨。

陆雨下意识问道:“禅师为何不走”

玄悲微微一笑:“居士见谅,老衲适才刚想起一事。”

“何事”陆雨挑了挑眉毛,疑惑问道。

小沈萱更是直接,警惕问道:“老和尚,你不是要反悔吧”

反悔

玄悲与玄苦相视莞尔。

片刻后。

玄悲才道:“听闻陆居士在圣泉寺中挥毫泼墨留下千古名句。”

“居士诗书无双。”

“老衲亦是有些雅趣。”

“不知可否为雷峰寺也求一幅墨宝”

墨宝

陆雨恍然

这是要见面礼啊

话说前几天不是已经给你们写了“正、清、和、雅”四个字了吗

可人家既然没说,显然就是觉得还不够了

现在玄悲又和当初一样挡在了禅院门前。

看来这“过路费”是必须得交了

想到这陆雨也不禁无奈一笑。

其实他心中同样也有这种想法。

这毕竟是我陆雨在这个世界真正意义上寻到的第一株茶。

若不留下些什么,未免有些遗憾。

不过此时此刻,留下些什么好呢

只是感慨歌咏,便失去了寻茶传道之意

有了

沉吟片刻之后,陆雨忽然眼睛一亮

玄悲见状笑道:“陆居士可是想好了”

陆雨哈哈一笑,伸手道:“笔来”

饱蘸浓墨的毛笔在手。

陆雨也不等纸张展开,直接走到禅院外的墙边。

提笔疾书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第一百一十六章信阳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