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2 / 2)

最校长 骑马客京华 2136 字 2023-10-13

“我支持郭教授”

“郭教授,加油啊,怼他”

一些网友纷纷在下面留言,鲁迅很快也是注意到了这人的,当即就是直接回复:“道理自然是讲的,你的观点我就很不认同的,若只是向往,有何消要用纳投名状的方式这完全就是一副对洋主子的心态,再则中国教育落后,那难道就需要全盘照搬西方教育吗”

各大媒体的那些编辑,再一次兴奋起来了。

“赶紧赶紧,鲁迅又和郭信鸿教授怼起来了”

“连郭信鸿教授都出来了今天的微博太热闹了吧”

“鲁迅不会连郭教授都要怼吧”

而随着鲁迅的回复,更多的网友都是直接围观起来。

郭信鸿:“我并没有看出这是纳投名状的方式,中国空气质量不好也很正常,而且中国在某些程度方面,也没有美国那么自由,在这种程度方面来看她的演讲并没有什么问题。教育方面,西方教育领先我们中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么长的时间,中国都一直无法追上,只有按照西方教育的路径,我们的教育行业才有可能快速发展。”

鲁迅:“此位女学生,我从其言语之中看不出丝毫对自己国家该有的热心肠,其爱慕也不过是用诋毁中国的方式,若这种诋毁背叛尚不能看做是投名状,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看作是投名状了。中国的教育落后是一个事实,但若是完全按照西方的路径,就算发展得再快,也只能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罢了。”

郭信鸿:“这女大学生的事暂且不表,单说教育,我研究教育也有十几年了,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西方教育已经是完全成型成体系了,而我们的教育呢,还在摸索阶段,要想快速发展,就只能全盘照搬,这是最好的方式。”

鲁迅:“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土壤,西方的教育行业,放在中国身上,也未必就合身,最为重要的,是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式。”

微博上的网友和围观的人,都是看呆了,鲁迅就和郭信鸿直接辩论了起来,对方发完一条微博,另外一人马上接着发第二条,基本上都没有间隔超过一分钟

从南荣秀事件直接转到了中国和西方教育的讨论,一些媒体人员也真的是看呆了。

“去教育局查下看,大师和宗师里面的人物,有没有一位叫鲁迅的,我们要给他做个专访”

一些老记者很快就是发现了新闻报道的价值,这个鲁迅真是太厉害了。

任风也是在看着,鲁迅和郭信鸿辩论到十几条之后,郭信鸿的论点论据就是被鲁迅打得一塌糊涂,有点撑不住的迹象。

“郭教授怎么看起来不行了的样子”

“郭教授,撑住啊。”

一些不怕事的网友还在下面留言。

而郭信鸿也的确是有些撑不住了:“无论说得再多,但放在实践上来说,走西方教育路径是没错的,我也不想和你争了,并没多大意义,我的主张就是这样,跟着西方教育走。”

这一番话彻底激怒了鲁迅,他脸色严肃地抽了一口烟斗,随后立刻回复起来:“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西洋狗,到了眼前,哦。原来是郭信鸿先生。”

任风嘴角抽了一下,他之前还确不确定鲁迅在历史上有没有讲过这句话,现在看起来,好像是讲过。

“这个鲁迅,真的什么人都敢骂啊,郭信鸿教授也敢骂”

“理念不同很正常啊,鲁迅有些过了啊。”

一些明白点的网友都是皱了皱眉,而这个微博,彻底又是让一些愤怒偏激的网友,更是在鲁迅微博下疯狂谩骂起来。

但下一刻,鲁迅又是一条长微博发了出来

“看看他又说了什么。”

一些网友虽然在骂,但对于鲁迅所说的,仍然是点了进去。

而任风一看那标题,眼睛都睁大了。

我去,拿来主义

第40章任风也发微博了

这篇文章很有名,而有名的原因在于,它曾经出现在中小学课本里面,当时这篇文章,主要是批判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

应该说,这一篇文章的水准也非常之高,任风当即就是点开,看了一遍后,发现只有少部分地方和原文出入不一样,大体是一样的。

“主编,鲁迅又发文章了”

一些报社之中,那些编辑更是直接大喊说道。

周围的编辑和记者听了之后,都是纷纷点开看了起来。

一些记者看完之后,不由一拍大腿:“这鲁迅的文化底蕴好强啊”

微薄上,很多网友也是一样,点进了这篇文章。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在上世纪时期,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一些看了前一篇文章的网友,知道鲁迅的文章犀利之处在于后半部分,耐着性子看下去,顿时就是发现了不一样。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在上个实际,中国国民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rb的印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