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杨明和包工头的关系越来越好,包工头对他也是无话不说,毕竟有个小辈孝敬,他也乐得在他面前吹吹牛逼。后来杨明告诉这个他叫陈哥的男人不用天天来工地,怪辛苦的,暗示自己可以帮他看着。陈哥听后喜出望外,这鸟不拉屎,成天风吹日晒,尘土飞扬的感觉没人愿意受,于是在观察了几天之后就同意了让杨明照看工地。还告诉他不用自己干了,只要把工地给他看好保证少不了他的。
杨明本就和工人关系很铁,所以把工地照看的很好,甚至比工头在的时候更出活。这更让工头放心。
年底快发钱的时候,陈哥告诉杨明可能要等年后再发钱了,他已经把杨明当成了小弟,所以也没隐瞒,原来自己早拿到了开发商给的工钱,但是被自己拿去放高利贷了,年后才能回收。杨明一听不干了,大家忙活一年了,就等着拿钱回家过年呢,岂能同意包工头拿着大家的钱去做营生。陈哥一开始表示把杨明那份儿给他,其他人的让杨明压一压,但是杨明心里过不去,那些兄弟每天照顾着自己的生意,还很给面子的听他指挥,他不能让他们寒心,所以委婉拒绝了陈哥。
陈哥没想到这个小弟居然敢忤逆自己,自己多看他一眼,他竟然还敢和自己叫价,登时翻脸,连他那一份也要拖着。
杨明回到工地就把大家召集起来,也不隐瞒,一五一十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出来,大家很是气愤,最后决定听杨明的,他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虽然杨明才二十,但是说话做事很成熟,相处下来大家已经渐渐把他当成了主心骨。
于是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杨明带着四五个工人来到陈哥经常消费的洗浴中心门口儿守株待兔。等到意气风发的陈哥走出洗浴城就遭到当头一棒,没来的及看清对方的样子就晕了过去。几人把陈哥带到隐蔽地点,弄醒陈哥,直接摊牌,让他叫人拿钱赎人。看着几人能杀人的眼神,陈哥只能乖乖听话。
大家提前拿到了薪水大喝一通,但杨明慷慨的表示自掏腰包。虽然平常只是到处遭白眼的农民工,但是酒一入肠,也意气风发。大家提出以后就跟着杨明混了,所有人都一一附和。杨明也十分兴奋,大叫一声好。
年后大家再集合,跟杨明一起又来到了新工地,至此杨明就带着这些人到处接活。因为农民工最喜欢磨洋工,这是所有包工头都头疼的问题,但是杨明这伙人不仅好管理,省心,而且活做的又快又好。渐渐地竟然积累了一些名气,杨明也认识了大部分的包工头,所以越做越大,手下的工人也越来越多。自然他们的要价也水涨船高,但是只要杨明看上的项目,一些大开发商的项目杨明都会用尽办法搞到手,如果不给他那这个工地要么闹鬼要么就是被破坏,最后只有杨明接手项目才能顺利进行。
财富就像滚雪球,杨明积累的越来越多,也认识了更多的人,知识更是学了不少,他觉得应该成立自己的公司,因为总叫包工头听着不好听。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展,见识的人物也越来越大,自己一个包工头的身份实在不利于混迹。于是杨明就成了杨总。
很多项目都是政府工程,这让杨明逐渐开始接触政府官员,他忽然感受到政府官员的能量之大,只要他们动动笔就能决定一个大蛋糕的归属,于是杨明开始攀附权势,他最舍得花钱买人心,一个工程能赚十万,他甚至拿出八万打点关系,孝敬领导。他的豪爽自然换来了官员的垂青,所以拿到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他在连城建筑方面的地位水涨船高,也引来无数建材企业家的讨好,又一次看到商机的杨明联合几家建材老板入伙,在自己公司的基础上合伙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连城实业集团。
杨明当然持最多的股份,摇身一变,杨总成了杨董。
s:感谢卖炭倒翁煤炭大哥豪掷11张月票的打赏,煤老板就是大气也感谢苦苦的糖持续输出,感谢喇米米、闹不住菇等打赏的兄弟,感谢安广物流持续关注、留言、打赏谢谢大家,欢迎有推荐票的兄弟砸一波,没事儿,使劲儿砸,砸死不用赔,嘎嘎
第一百七十二章我什么时候错过
第一百七十二章我什么时候错过
不到两年,连城实业已经几乎承包了连城百分之八十的项目,建材业务更是走出连城,卖出东三省。在外地更是建了三家分厂。
与此同时杨明没忘了学习,在买了一个大专文凭之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了一个经济学学士学位,自己的出身也不再是一个农民工,而变成某大学的本科毕业生。
杨明看的书很多,尤其是经济类,不断地学习打开了他商业视角,在连城实业集团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力排众议进军石油化工行业。其他股东在知道他要拿出大部分资金搞石化投资的时候都严厉反对,但是杨明在董事会上只丢下一句话:“要么撤股走人,要么跟着我干。”最后不忘安慰大家一句,他说未来小汽车一定遍地都是。这个大饼画的很大,但是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太乐观了,甚至是飘了。听了这句安慰更觉得不靠谱。
没有人撤股,但是更没有人能撼动杨明70股权的地位。
两年时间,杨明不仅收回了投入的本钱,而且已经开始大笔盈利,而收入的势头越来越猛。
资金回笼之后杨明再次瞄准建筑业,在日本花重金进口了大量的挖掘设备,虽然很多懂事对这个决策表示怀疑,但没人表示反对。因为自从跟着杨明之后他们从来不需要决定什么,更不用操心本职以外的事情。最多就是周转一下资金,然后坐等分红。杨明的要求也很简单,拥护和执行,否则就撤股走人。但是他们丝毫不觉得杨明强势或者是强权,因为无数次的经验证明杨明一直都是对的,更何况集团发展至今天,他们和杨明身份的差距越来越大,杨明没有一脚把他们踹开已经是最大程度上的情义。
事实再次证明了杨明的眼光,房地产、公路、桥梁,火车站,机场,棚户区改造,大面积的新建与翻新掀起了一阵强势的建筑浪潮,当这股热浪打过来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准备好了。那就是杨明。坐拥原材料优势和先进机械设备的连城实业集团迎风而上,稳坐船头。自此开始业务遍布东三省,辐射全中国。在东北只有杨明不想干的项目,没有他拿不到的项目。
选择投资石化是因为杨明长期学习经济造就的商业眼光和头脑,而未雨绸缪引进挖掘设备则是依据他的政治人脉带来的嗅觉。在开始与政府打交道之后,顺利成为连城人大代表的杨明就开始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各种政治材料,大到一些中央下发的文件精神,小到省市政府领导的发言,又或者是各行各业专家递交的材料,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搞到手,然后自己慢慢钻研。没有人说要大兴建筑,但是善于提炼和思考的杨明意识到了这个发展趋势,所以顺理成章的吃下了这口大蛋糕。
一次杨明去外省基地视察,借着空闲体验了一下异乡风情,但是这次旅游让他触动很大。因为在和当地人聊天时候杨明发现他们居然知道本省生产的一款防盗门,却不知道自己这个实力更雄厚的实业集团。这让杨明颇受打击,他没想到只是在电视上打了几个广告就让那个在他眼里不过还行的企业知名度居然凌驾于自己集团之上。这让他意识到了广告效应和品牌效益。
杨明不喜欢走别人的路,也不想跟风到电视上打广告。杨明把目光放在了足球领域,因为他发现国人对足球的热情十分高涨,电视、报纸从来不缺乏对中国足球的报道,这让他看到了机会。于是回到连城在一次人大会议后找到了时任连城市委书记,后来他的大靠山赖河。
杨明急需要做品牌效应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