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2 / 2)

盛明贤王 汉水谣 2274 字 2023-10-13

gu903();“一道协议,纸不盈尺,哪管得了万里北疆聊胜于无罢了”

双方达成协议是意料中的事,太皇太后没有感受到丝毫的欣喜,相反,她心中藏着深深的忧虑,有采取后续手段牵制瓦剌的强烈愿望,不过,这还要看皇帝的反应。

朱祁镇脸上掠过一丝疑云,“叔王为何在灯市会瓦剌使臣”

太皇太后脸色一沉,心里有些不悦。

看来,皇帝还是无所领悟。

一年前,封祁钰为亲王时,皇帝的一番见解令她兴奋不已,可自此以后,皇帝每每在国有大事时,临事茫然,不知当初封王时他是灵光一现,还是他本来就精于琐务而拙于大政。

若是后者,则大事不妙。无大局观,无宏观意识,根本做不了明君英主,弄不好会成为受人操纵的傀儡。

“陛下,朝臣有异议,此事毕竟不便明着办。再说,鞑靼覆亡在即,鞑靼使臣居京数月,多方游说,正眼巴巴地盼着大明出面干预呢。在会同馆、各部衙署、臣的府邸会瓦剌使臣,皆易泄密,不如大隐隐于市。”越王道。

就是嘛,若非为了将此事加密,他这个逍遥王又怎肯出面参政呢

朱祁镇道:“不必顾及鞑靼使臣的感受,鞑靼被瓦剌攻得紧,却还有闲心骚扰我大明边境,真是咎由自取”

越王抬眼看向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道:“骚扰北境的鞑靼人极有可能是瓦剌人假扮的,意在移祸江东。”

朱祁镇茫然,在他的印象中,鞑靼就是一根可恶的搅屎棍,而瓦剌对大明的态度则要恭顺得多,这一印象经朝臣典雅文章与优美言辞的渲染,而变得愈加深刻。

太皇太后深深看了皇帝一眼,觉得接下来的讨论可能要跑题,但她没有更好的选择。有些事是得说道说道了

英国公张辅主张出兵鞑靼,剿灭其残部。于谦则正好相反,他主张暗助鞑靼,抑制瓦剌。”

朱祁镇道:“朝中文臣力主休兵息武,作壁上观,朕孙儿觉得此议甚合皇祖、皇考修养生息的初衷,可谓不废先政。”

太皇太后愣住了。她多么希望皇帝能慷慨激昂一番啊,但皇帝竟无一丝半点雄心,看来,皇帝真不知瓦剌、鞑靼之间这场战事的利害关系。

这也难怪,要十岁的天子能随时洞悉社稷大患,这是苛求。

但是,那帮文臣的见识与苟安心态惊人地一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瓦剌与鞑靼都是北元旧部,明成祖朱棣在二者之间行以夷制夷策略,扶弱抑强,谁强便攻谁,以维持双方的平衡,因而保障了北境数十年的安宁。如今瓦剌即将控制鞑靼全境,一统北方大草原,这对大明构成了巨大威胁。

以往鞑靼常骚扰大明北境,是个恶邻,不过,有瓦剌制衡,终究是成不了大气候。

可是,眼下瓦剌势盛,若瓦剌控制了鞑靼,大明只怕要送走小鬼,迎来阎王

对瓦剌的扩张之势,大明绝无坐视不理的理由,但此时不能用兵,并非不该,而是不宜只因天子年幼,驾驭不了那帮骄兵悍将。

古往今来,幼帝用兵多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天知道那些大将会不会拥兵自重

既然大明不宜用兵,便只能听任瓦剌坐大,且须稳住瓦剌,等到天子成年亲政后再作它图。

想到这里,太皇太后神色黯然。

见太皇太后、皇帝默然不语,越王欲禀告儿子遇刺一事。

“祁铭呢”太皇太后突然问道。

“方才在灯市,有刺客行刺祁铭,幸未得手。也怪儿臣大意,在楼上与瓦剌使臣正谈到紧要处,不曾留意楼下动静”

“什么”太皇太后站起身来,一向雍容的她此刻却是满脸惊惧之色,“祁铭何在”

“侯在东华门外,请太皇太后放心,有武师梁岗近身相护,不会有事的。”

太皇太后扭头看向皇帝,朱祁镇会意,眼光跳过王振,对一旁的金英道:“速传祁铭入宫。”

“是”

金英领命而去。

“刺客是谁”太皇太后问道。

“儿臣不知,刺客受伤脱逃。”

“告知五城兵马司了吗”

“当时灯市出了意外,行人推挤踩踏,据说伤了数十人,儿臣担心殃及无辜,便按下此事,只待明日再告知五城兵马司。”

“怎么会这样”太皇太后悻然入座。

朱祁镇回过神来,问道:“莫非有人寻仇”

“陛下,一切有待刺客归案后方可详查,不过,当时臣来到楼下,刺客却舍臣而刺祁铭,令人万分诧异。”

听了越王的一番话,太皇太后首先想到的是,此事与十六字谶语有关。但谶语尚未传开,即便喜宁见过帛书,也至多是传讯讨好一下太后而已,在旁人面前他是万万不敢多嘴的。况且谶语于人无害。

莫非是鞑靼人搅局不,不可能自己今日单独召见越王,命他赴灯市会瓦剌使臣,当时已屏退左右,而越王又是个嘴紧的人,鞑靼人怎知祁铭去了灯市

太皇太后越想越困惑,脑中蓦然闪过那道过去久久回避的念头:此事恐怕源于当初帝位之争留下的余患

一念惊心,愤怒、忧虑、忌惮等情绪顿时在她胸中翻江倒海,交替主宰她的意志。

就在这时,金英慌慌张张地小跑进来,禀道:“太皇太后,皇上,方才东城兵马司吴指挥使率人将那刺客由玄武门逼到东华门外,卫王率人击伤刺客,正当刺客便要束手就擒时,突然一支暗箭飞来,那刺客便一命呜呼了。”

太皇太后再次站起身来,喝道:“混账东西为何不将祁铭传进宫来”

金英连忙跪伏于地,“太皇太后息怒那支暗箭似从紫禁城内部射出。”

太皇太后大惊失色,沉吟良久,怒道:“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杀人灭口,这还了得彻查掘地三尺也要查出元凶”

“快传令锦衣卫,快传召辅佐大臣”朱祁镇有些惶恐地接口道。

第二十一章不期而遇

东华门外,因无在紫禁城查案之权,东城兵马司的人带着刺客的尸体撤离了现场。

经卫王劝说,吕希父女已由卫王的人护送回家。梁岗率十名护卫仍侯在一旁待命。

卫王朱瞻埏也守在这里。他今日会见鞑靼使臣本来就是做戏,是不必入宫复命的,但他放心不下小侄子,所以不愿离去。

两百名金吾卫校尉奉太皇太后之命堵在城门口,护在朱祁铭身前。

众校尉尽显无所事事的慵懒之态,睡意浓的打着盹儿,心事重的神思远游。

现场只听得见两名百户的轻松交谈声。

“射杀刺客的人肯定是在城外贴着宫墙动的手,得手后神不知鬼不觉逃离了现场。”

“不可能东城兵马司也有不少高手,怎会连毛都没捞着一根”

“若在宫内纵身跃起射杀刺客,这等身手也不算什么,只是会留下蛛丝马迹,除非那人脑子有病”

“这可说不准,等会锦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