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0(2 / 2)

盛明贤王 汉水谣 2323 字 2023-10-13

朱祁铭正身,淡淡瞥了那边的胡濙、王直一眼。

“臣不为自身想,只为社稷计。臣斗胆问皇太后,让襄王登极,皇室的伦理纲常何在届时的天子该如何称呼皇太后您,还有当今皇上”

皇太后猛然一怔。

若让襄王做了皇帝,襄王与皇太后是叔嫂关系,与当今皇上是叔侄关系,身为天子的襄王却要称嫂为皇太后,称侄儿为太上皇,这番情景模式想想都让人觉得无比滑稽

皇太后咬咬牙,“适逢乱世,须懂得变通,哀家断然不会囿于小节而枉顾大义”

“大义”朱祁铭从容道:“郕王是您的庶子,郕王登极,您仍是当之无愧的皇太后。若换成别人登极,名不正言不顺,想必无数士子会在午门外伏阙”

“那又如何”皇太后眼中透着分怒意,厉声道:“让谁即皇帝位都会招致非议,哀家总得做个决断”

现场的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内官、女官悄悄退到了更远的地方。

胡濙缓步走来。王直犹豫片刻,仍定在原处。

“皇太后,越王年轻气盛,也是情有可原。越王殿下,大军新败,社稷危在旦夕,这个时候须由老成者出面方能收拾残局,郕王只想着求战,可兵者凶事,此时贸然交恶于瓦剌,京城人心不稳,情势将会变得万分危急还有殿下您,带出了一帮杀气重的勋戚家丁,怂恿勋戚子弟找瓦剌人复仇,殿下应约束那些人,否则,若有人不经朝中公卿商议,执意前往北境闯祸,后果不堪设想啊”

朱祁铭冷视胡濙,神色中不再有半分的温文尔雅之态,“胡尚书,汉代的陈汤曾说:国家大事都须经公卿议定方能成行,可非凡的谋略并不是那些平庸者所能想象得到的,故而不世奇谋一旦经公卿商议,便极难得到认同。陈汤假传圣旨,率兵远征异域,斩杀匈奴郅支单于,一雪国家累年之耻,让大汉重新赢得了西域诸国的尊重。陈汤上书汉元帝,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汤矫诏而擅自出兵,事后汉元帝并未追究陈汤的罪责,而是封他为关内侯。请问胡尚书,陈汤是罪臣、汉元帝是昏君么而今我大明何必担心勋戚子弟闯祸若有陈汤再世,此乃社稷之福”

胡濙顿足,“此一时彼一时也大军新败,我大明须隐忍图变”

“人家都打上门来了,还想着隐忍图变,荒唐”朱祁铭怒斥一声,也顾不上对累朝老臣保持最起码的尊敬了。

“胡尚书宁愿大明像宋代一样,接连向胡虏输财赂币,一路丢疆弃土,任人屠城,抛下无数百姓遭受胡虏铁骑的蹂躏,也不愿像汉武帝时那样,举国上下过苦日子,支撑大军打残匈奴,让大汉与匈奴的国势发生逆转,是么”

“可悲”朱祁铭一声大喝,惊得远处的内官、女官齐齐一凛,连皇太后的眼皮也应声跳动了一下。

“宋从黄河边隐忍到西湖边,从西湖边隐忍到海边,以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国,说到底,宋代君臣不过是想着好死不如赖活,只顾自己苟安而已”

“请殿下慎言”胡濙高声道。

朱祁铭敛住怒意,闭目凝思。他必须拆解开一帮老臣的如意算盘,让心存幻想的皇太后赶紧醒过神来。

“本王猜得不错的话,胡尚书等人拥立襄王即位,想必早与襄王达成了协议,先与瓦剌人媾和,万一媾和不成,便迁都南京,是么可是,朝廷一旦南渡,当今皇上也就成了徽钦二宗,还能回归么”

胡濙怔在了那里。一年前与朱祁铭的那场激辩,让这个累朝老臣的信誉大打折扣,故而此时此刻,他不敢出言否认,因为任何的否认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而检验累朝老臣话语成色的时间已近在眼前,届时一旦朱祁铭的预言成真,则此刻的否认只会让他这个累朝老臣身败名裂,士子羞于与他为伍

在这个儒士治国的时代,公然撒谎无异于自掘坟墓

见胡濙愣在那里,皇太后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不错,能否让皇帝归来,这才是她不得不引以为重的头等大事

皇太后盯视胡濙良久,眼中的失望之意随着泪光浮现了出来。

莫非执意让襄王即位,真的源于自己的一时冲动此念久久占据了她的脑海。

突然,宫道那边人影一晃,就见襄王现出身来。他时年四十四岁,姿容显得甚是儒雅,一举手一投足,都隐含君子之风,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极佳。

皇太后匆匆瞥一眼姗姗来迟的襄王,目中的意味已无太多的期待感。她飞快地回过头来,静静望着朱祁铭出神。

朱祁铭冷冷盯着愈走愈近的五叔王,嘴角挂着分决然,“叔夺侄位,也无不可,那便像皇曾祖永乐皇帝那样,举兵来取,先过了祁铭这一关再说”

这番言语如惊雷一般滚过众人的头顶。襄王一震,连忙驻足,悄悄后退。

皇太后掩面饮泣片刻,移步靠近朱祁铭,“你该择个日子谒见皇太子。哀家可以教导皇太子,但皇太子的未来如何,或将取决于你”言毕举步离去,转眼间,乌泱泱的人群跟了过去,遮住了她无比落寞的身影。

郕王大步走来,而襄王早已不见了踪影。

恰在这时,金英从另一条宫道疾走而来,“郕王殿下,十三道御史、六科给事中交章参劾胡尚书,说有耿峰、吴玉一男一女二人诉胡尚书的侄子胡庆强占民田,且犯下命案。”

郕王漫不经心地扫视现场,目光却始终都未落在胡濙身上。

胡濙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脸色好一阵变换不定,忽然敛衽拜伏在地,“恭请郕王殿下移步雍肃殿。”

:,,

第三百七十一章历史性抉择

围绕大位之争,各方势力不惜施以明枪暗箭,但这些黑暗的宫廷政斗会被牢牢锁在深宫大殿之中,不传于世。能在史籍上大书特书,且遍告世人的,自然是那些貌似“高大上”的正面消息。

九卿终于就谁继大统一事达成了共识,他们率文武百官合辞请于皇太后:

“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

皇太后批答:“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以闻。”

百官奉皇太后旨,跑到郕王那里劝进,郕王照例要辞让再三,直到于谦等人力请之后,郕王才点了头。

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郕王正式即位,是为景泰皇帝,定于明年改国号为“景泰”。

因情势危急,登极仪典一切从简,免各地官员赴京朝贺。景泰帝诏谕百姓,大赦天下。

“朕以皇考宣宗章皇帝仲子奉藩京师,比因虏寇犯边,大兄皇帝恐祸连宗社,不得已亲征,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