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5(2 / 2)

盛明贤王 汉水谣 2356 字 2023-10-13

“好说,好说”于谦大笑片刻,“哎呀,殿下就藩之时,在下还得为殿下重新挑选善作仪仗的护卫军,此事颇为棘手呀”

你是说,本王还得反过来请你饮酒本王岂不是亏大发了,不成此念只在朱祁铭脑中驻留了短短一瞬,下一刻,他的心底就被一阵如释重负的感觉所牢牢占据。

谈笑间,默契业已达成,一帮故旧的最终归属再也不会成为困扰自己的一块心病了朱祁铭心中释然,赶紧将此前的话题翻篇。

“小王正好有事请教于尚书。”

移目看向唐戟,见他一张脸竟然拉成了驴脸,此刻正斜视着于谦,目中似有埋怨之意。

你个猪头,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朱祁铭顿时气不打一处出,恨不得奔过去猛踢他几脚。好在唐戟反应倒是机敏,一见朱祁铭面色有异,立马躬身相邀。

“于尚书请”

不待于谦伸手相邀,朱祁铭便移步向前,于谦见状,哂然一笑,放下半伸开的手,随朱祁铭朝高台那边走去。

朱祁铭途中回首冲徐恭、牛三眨眨眼,脸色和煦至极。

什么情况牛三见状一头雾水,愣在那里不住地挠头。徐恭却是嘴角微微翕动,继而徐徐点头,低声叹道:“殿下这是为了咱们好”

那边朱祁铭仍在暗中回味方才的那份默契。而今放眼整个朝廷,也只有于谦可堪托付,将护卫军及徐恭、牛三等故旧托付给于谦,自己来日就藩也好,归隐也罢,都可心安

当然,他也有些担心于谦的未来处境。一个才能卓绝,品德上又几乎无可挑剔的超凡者,难免会有“木秀于林”之忧。更何况,于谦是个坚定的主战者,极力反对与瓦剌媾和,这违背了许多人的意愿。

挥去脑中杂念,登上高台,就见台上搭着一顶凉棚,棚下设几案,坐在这里,可居高检阅校场练兵。

朱祁铭与于谦相对而坐,唐戟奉了茶,随即退去。

台上秋风正劲,丝丝寒意随风而至。台下则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练兵景象,吼叫声与兵器碰撞声夹杂在一起,不绝于耳。数片呈方块状的骑队极速掠过远处空地,但见烟尘冲天。

朱祁铭正正身子,目光很自然地落在了一脸从容的于谦身上,不知为何,他总觉得于谦似乎早已猜出了他的来意,此刻的从容,只是想在深谈之前做些铺垫而已

于谦举盏轻啜,不疾不徐落盏,一举一动尽显居家会友时的闲适之态。

“殿下,以步兵战骑兵,倒也不乏成功的先例,唐代郭子仪大军人皆执长刀,以墙式平推战法抗击安禄山胡骑;宋代韩世忠部属抗击金兵,人皆执长斧,上砍其人,下削其马,二者都颇有成效。而今瓦剌骑兵的战法与往古胡虏略有不同,只要花些心思,我明军必定能找到破击瓦剌铁骑的战法。”

缓缓转过头来,伸手抚须,“至于我大明的骑兵嘛,有殿下的几次征战作范例,不难依样操练。可惜,大战将至,要把他们训练成越府护卫军这个样子,恐怕来不及了。”

朱祁铭极认真地思虑片刻,“小王总是利用地利之便,料敌先机,先发制人,在鞑贼尚未发力时便抢先动手,攻其不备,这才侥幸获胜。”

“好一个先发制人,那得满脑子都装着求战二字才行唉,我大明何时”于谦顿了顿,突然语调一转:“他日也先兵临城下,殿下自会力挽狂澜,是吗”

你在试探什么朱祁铭微微蹙眉,徐徐摇头,“不,力挽狂澜者应是当今皇上,还有一群临危受命的文武官员。至于小王嘛,能如愿赶在也先兵败北遁之时,乘机率军掩杀一阵,于五彩夺目的锦绣上添朵小花,足矣

于谦举目深望朱祁铭,目中激赏与讶异的意味杂陈。

“锦上添花这的确比力挽狂澜更为有趣殿下看得清大局,此乃社稷之幸。或许,他日殿下截击逃敌时,会立下奇功,但与朝中君臣力保京城不失这一赫赫成就相比,殿下的那分大功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了。嗯,有意思”

猛然起身,看似心意已决,神色一凛,目中闪出逼人的寒芒。

“殿下是为上皇的那道敕书特意来找在下的吧十多年了,大明给了瓦剌无数好处,可悲的是,到头来大明还是免不了挨打,北境哪有和平可言时至今日,某些人还在变着花样逼皇上与也先媾和,明知和平使者岳谦已被也先扣留,仍不死心,又打出了出迎上皇圣驾的旗号,真不知他们为何如此怯懦”

朱祁铭定在座上,漆黑的双眸光影浮动,“恐怕不只是媾和那么简单。朝中若只有一君,而有几派廷臣,那么,天子大可利用廷臣之间的勾心斗角,成就许多大事;反之,若国有二君,而廷臣依然是那帮廷臣,试问,届时君与臣究竟谁利用谁更为便利当今皇上还驾驭得住百官么即便也先善心大发,无条件放回上皇,那又如何紫禁城里实有二君,大明难有中兴之日”

于谦迎风背手而立,断然道:“一切都是私心在作怪上皇一日不回,出迎上皇的鼓噪声便一日不得消停。可眼下社稷危殆,折腾不起,要迎回上皇也须等到击败虏寇后再说”

朱祁铭微微一怔,目中闪过一丝疑惑,“原来于尚书已有主意既然如此,于尚书为何不早向皇上进言”

“朝中的事倒好说,只是皇太后那边有些麻烦,故而在下还须等一人亮相。这不,殿下来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不谋而合么朱祁铭既惊且喜,直直站起身来,顿觉接下来的任何话语都显得多余。

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三百八十一章剪不断,理还乱

走在冷寂的宫道上,朱祁铭无意悲秋。他深知,朝政走向又迎来了一个关键节点:要么主战者占得上风,暂时撇开礼制的羁绊,不再顾忌上皇的处境,举全国之力与瓦剌人决一死战,挽社稷于将倾;要么主张迎回上皇车驾者掌控朝中舆论,届时京城被迫开门揖盗,大明重蹈宋代东京城破的覆辙

当然,紫禁城里的女人们无法像他一样,去反复掂量社稷命悬一线的那分沉重。皇太后心存幻想,以为也先或将真的放上皇回国,这让她心无定见,易被某些虚无缥缈的希望所迷惑;吴太妃蛰伏多年,或许是忍受孤寂忍得太久,急于排遣与发泄内心的苦恨,以至于在自己的儿子登极后,再也无法自制了,把个后宫搅得鸡飞狗跳,不断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