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9(1 / 2)

上华国龙头大学的位置。

有人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明显,秦方的小心思正在使得水木大学在作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水木大学的领导层也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顶头上司已经对他们的做法感到深深的不满了。

水木大学怎样花式作死方运不清楚,也没空理会,因为这里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少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

华国这么多高校,难道少了你水木大学就玩不转了

现在的完全忘记了水木大学那一码事,只是方运忘记并不表示别人忘记,例如莫君儿,她仔细向燕京商谈铩羽而归的队伍打听了具体的事宜之后,自告奋勇地向孙在安请示,希望给机会她。

在方正传媒里待久了,莫君儿也算是见识到了名利场的灯红酒绿与醉生梦死,她有野望,她渴望成为那些醉生梦死的一员,可是,社会是不公平的。

想要进入那个圈子,除了实力之外,同时也需要运气。

遗憾的是,莫君儿两者都不具备。

可是她不怕,因为她漂亮,更重要的是豁得出去,世间事从来没有什么唾手可得的好事,想要得到就要付出。

打听到一些细节的她很快就还原了秦方的性格:好色贪财。

色既是刮骨刀,也是成功的利器。

无疑,莫君儿的确把住了秦方的脉门,可一心想上位的她丝毫不知道,这一番行为给方正传媒带来了多大的麻烦,甚至引发了轰动整个华国的可怕事。

方运回来了。

此时他正在办公室里看着所养的富贵竹,爱养富贵竹这一习惯不仅带动方正传媒的人都开始养富贵竹,就连方三锋到广市开会见到后,回来后也在自己办公室养起了富贵竹。

坐在下位,孙在安看着办公桌上螺旋式生长的竹子,忽有所悟。

他知道自己下了一步臭棋。

富贵,富贵,世间哪有直来直往唾手可得的富贵

与项目开发攻关一样。

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若是还不行,自己就亲自去一趟,看看对方到底是真不想合作,还是善价而沽。

可是,自己一时拿不下水木大学,就打电话给老板求救。

这是怎么一种情况

公司聘请你回来,开高薪不是让你跑腿的,也不说让你解决不了问题就跑过来打报告的,倘若是这样,那干嘛不花那么三五千块请阿三阿四。

明显,孙在安没有拿下水木大学影响了他在方运心目中的位置。

可是

能怪他吗

孙在安转悠了两下椅子,继续联想,老板这么隔三差五地往欧美跑,去干什么还不跟自己说,叫自己怎么决定啊

孙在安在某个独处的时间里猥琐地猜测着:“可能老板是在那边金屋藏娇了”

不仅孙在安,方正传媒上上下下也在猜测。

隔三差五地跑欧美,一去就是有时候半月一个月地待,再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欧美那边明显没有什么项目,况且眼下又是天才知道项目最忙的时候,他不稳稳当当地待在大本营指挥工作,反而不断地跑欧美,这实在让人想入非非

而且,大家实在想不出,除了女人勾着老板,还有什么能让他如此沉迷流连。

内部议论越发的趋向半公开化的势。

这种风气非常不好

它会影响一个企业灵魂人物在内部的形象,甚至会影响企业文化的成长。

为了摸清方运去欧洲干什么,孙在安、左天航、司徒百川等纷纷打电话委婉地问了方运,可是方运没说,只是告诉他们,有事回不去

方运之所以不说,是因为戛纳电影节的影响力太大了,而且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不在他的掌控之中,假如一不小心把话说大就成了笑话了。

老板不说,这下真没招儿了。

总不可能拿刀子抵住老板让交待在欧美干了什么事吧

就在大家黔驴技穷的时候,有媒体突然爆出消息: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花落东方,得主是来自华国年轻的神秘富豪。

第0172章牛气bb

这篇报道里,言之凿凿的部分,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报道里那张该神秘富豪的正面照片。

照片很清晰,拍摄地点是法国戛纳,照片里的男人身穿粉色的修身衬衫,剪裁得体的发型,温润的微笑,看上去既年轻又俊朗。

厉虎风中凌乱了。

他上网时无意中看到这张照片,吃惊得下巴差点掉到地上,自己的老板都牛逼到法国戛纳去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牛逼,顺个手就把四大电影节之一的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拿了回来。

这可是华国人第一次拿到的最高荣誉呢。

意料之中的曝光,方运瞬间成为了华国的骄傲,至于那些认识他的更是张大了嘴巴,完全不敢相信。

一个人居然可以牛逼成这样。

写书,成了网络小说的领军人物,还后来者顶礼膜拜;

创业,短短不到两年时间,由一文不值到亿万富翁,而且还是那种财富节节攀升的富翁;

果然,人比人真的会伤害到别人。

妖孽

这则报道一出,方运的照片立刻在国内的互联网飞速传播开来。

华国都亢奋了。

这种亢奋的情绪其实一点不奇怪,它来源于自鸦片战争起开始不断积累在中国人血肉骨骼甚至基因里的民族自卑感。

张紫尹为什么火

为什么晋升至天后的地位还拉着脸皮在国际圈子里混

很简单:

国际巨星

换句话说,张紫尹有今日的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在国外拿了奖,混得开;因为她代表了华国人,在西方人面前刷了存在感。

一直以来,中国人极度渴望被接纳,渴望被尊重,渴望被西方承认,极度在乎外国人的观感,很多时候,甚至以外国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尺。

这种思维是广泛而普遍存在的,贯穿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角落。

不久前环球时报主办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6个地方”评选就是一例,作为一家“主流媒体”,搞搞噱头拉动旅游其实没什么错,可是他这个主题的角度却很有问题。

它渴求的是外国人对自己的肯定。

或者说,这种自卑性的行为需要外国人的肯定,往深层想一想,这种思想何尝不是华国人骨子里的一种奴性表现。

崖山之后无中国

陆秀夫崖山纵身一跃,从此华夏顶天立地的脊梁被打断了,汉人的膝盖在满清的奴化下一点一点的跪了下来。

悲否

gu903();这种现象,就像某媒体评论员说的:中国景点,何至于那么在乎外国人的眼光用外国人的眼光把自己的景点排个座次,这种评选本身就带着一种巴结外国人审美的文化自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