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4(2 / 2)

gu903();此题乃自己慎之又慎考虑后所得。哪位皇帝不需要下面的歌功颂德不需要溜须拍马不需要千古贤名不需要永世流芳

这些就需要自己这样的大臣体察圣意,代主言事,为皇分忧啊

“中庸天生我材必有用,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此题算是不错的了,但我也有一题,朱大人不妨也听听。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题朱大人以为如何”

高季文深感渐渐摸清了些荣景帝关心的时政事务,脉门所在。改革时弊为表象,整顿吏治为形式,利民生大计方为根本。

直隶巡抚李维钧上奏折,提出取消“人头税”,而改为“据田计税”的赋役提议,将人丁税并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同时建议取消儒户、宦户,限制绅衿特权,使无论贫富力役负担合理。此策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如施行,则会成为赋税史上的重大革新。

此条陈皇上一直留中,只给了李维钧“此事以待时机,待议”的旨意。

高季文已隐约嗅到了荣景帝在酝酿着要干一件大事的圣意。

故此自己辗转反侧多日,才最终选定此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试探。臣子们是要跟着皇上的思路走的。

“不可,不可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不妥不妥此题我断不会同意,望高大人及早打消此题的念头。

先贤此意虽好,但此题目不妥,易令下会意揣测上意,恐会引来麻烦。断不可行我亦不会同意”

朱彦成被高季文说出的题目惊到了。上位之人的一言一行皆可成为下官揣测之依据,更何况如此明显的于乡试中定下此题,下面的人会怎么想外任官员会怎么想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们怎么想这可不是小事,闹不好了,可能就是狂风暴雨

“朱大人说的什么本官怎么没听清楚。什么麻烦能有什么麻烦一道乡试题罢了本官可什么也没说”高季文有点气死人不偿命的说。举杯饮茶,淡然面对。

“哼,高大学士,你也用不着在这里跟我打口舌官司,我这个副主考可不能让你带累坏了”

朱彦成打定主意,就是不同意,这个题目出来,别人还不得以为是自己和高季文合谋而行,自己可就脱不了干系了断断不行

“呵呵”高季文冷笑。

静侯殿内气氛剑拔弩张,双方争执不下,各执一词,据理力争,互不相让。

第一百九十一章乡试四

立在外面守着门户的小太监,虽然听不清里面在说什么,但隐隐有争执,后来更是气氛紧张,在好像有个茶杯失手打碎了时,小太监忙将这边的情况汇报给了杨公公。

扬石头自从被常全收了做徒弟,虽然还是殿前太监,但大总管的太监徒弟和普通的太监能一样吗根本就不一样好吗自己那一刀挨得很值。

下面的小太监将消息报给他,两位朝廷重臣争执激励,必然是事情严重,杨石头也不敢耽搁,直接汇报给了师傅。

常全这些事情处理的多了,并不惊讶、稀奇,并没有一丝的慌乱,主副主考起了争执,这事情应该就比较明显了,因为乡试吧

“这事我知道了,自有计较,你只让小太监对里面提醒,不要大声喧哗,勿惊扰了圣上。”常全交待道。

杨石头欲言又止,看了师傅的表情,就不敢再说什么了,只应了“是”,就退出了大殿。

常全摇了摇头,培养一个下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精明的头脑,灵活的反应,能够体察每个人做事情所透出来的隐含的用意,这样就非一日一时之功了。这小石头还有的磨练,慢慢教吧。

高大人、朱大人如果真有十万火急之事,早请旨觐见了,大臣之间政见不同,多有争执,这样的事情多了。不急。

荣景帝对内务府总管徐允礼交口称赞道“徐卿不负朕意,充盈,徐卿功不可没”

“这是皇上教导的好,臣下更当尽心竭力,当不得皇上夸赞,都是微臣应该做的。”徐允礼拱手作揖,微笑应对。

“在其位谋其事,这样就很好。现在西边战事吃紧,用钱的地方多,不仅要开源,更应节流,朕要做好表率啊。

朕的用度,包括后宫,当然太后那边一切照旧,其它诸殿,酌减两成的份例,大家都省省,待前方大胜,都有嘉奖。

你去安排吧”

荣景帝继位以前,先帝朝国库累年亏空,收上来的税银,先皇更是用在大小战役,宽赏臣下,数次南巡北狩,所需花费之巨,不可估量,国库几近空虚。

自己继位以来,虽数次严令追缴亏空欠银,官员亏空国库不是一时亏空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债,一时还清有困难。

自己收拾这幅摊子已是殚尽力竭啊不是这两次的查抄整顿,这平叛的钱粮就要着实费工夫了。

徐允礼不错,不管他弄得那个生意赚多少银子,出发点是对的,好的。

虽说自古官不与民争利,但现在穷啊

荣景帝令徐允礼退下后,才把常全叫上前,问道“可是有什么急事”

“回万岁,这不是下面小太监来报,高季文高大人、朱彦成朱大人在偏殿候着,起了点争执。应无大碍。”常全上前回道,边给皇上另外换上热茶点心。

荣景帝狂饮了一杯茶,才道“宣吧”

“是”常全领旨安排杨石头下去宣召。

高季文、朱彦成二人辩的脸红脖子粗时,等来了皇上的召见,二人互相对视,又哼了一声,甩袖跟着太监入南书房见驾。

“臣高季文朱彦成恭请皇上圣安”高季文、朱彦成二人拱手作揖跪拜请安。

荣景帝叫起,看着下面的两位臣子,朝廷重臣,面上情绪还未全部收敛,激奋之情未消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