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1(2 / 2)

商界巅峰 铁血大隐 2372 字 2023-10-14

6、给情绪找个出口:如去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找信得过的人倾吐苦水,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哭一场或者大声喊叫。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控制好情绪,才能控制局面。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他拿到两个offer,a公司是他心仪已久的公司,但只能给16k;b公司相对不太喜欢,但可以开到20k。

他倒不怎么考虑去b公司,主要苦恼的是:应不应该跟a公司提提,把薪酬再往加点。

我问他:你是想在a公司长期做下去,还是做一阵子走

他说:当然是长期做下去。

我问:如果没有b公司的offer,你会不会接受a公司16k的条件

他说:其实也可以,但现在这样,总觉得心里有点疙瘩。其实我之前跟用人部门的老大稍微提过,他说,这个是规定死的,较困难,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可以尽力帮你向总部申请。

其实,有了这些条件,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我告诉他:你最好的策略,是接受16k的条件,去a公司班。但与此同时,跟老大约定好:如果业绩出色,在公司规定的范围内,你希望能优先得到调薪的机会。

非常简单:如果他坚持要20k的薪水,那需要部门老大走一个的流程,相当于欠了一个人情。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部门老大对他的期望,会调得非常高。

老大会觉得:你是我辛辛苦苦招进来的,我甚至还为了你跟面沟通了半天,你不做得出色一点,对得起我吗

在这种情况下,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做得不好,会被放大。他的工作压力将非常大。

反之,如果他接受16k的条件,老大多多少少对他会有一点亏欠感。

也是说,假设他的成绩是100分,在前后两种情景,前者的要求是120分,后者的要求,是80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长期来看,部门老大对他的满意程度,以及他升的空间和潜力,绝对大于每个月4k的收益。

简而言之:你能否满足别人的期望,你实际做了多少事情,重要得多得多。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概莫能外。

这是我想说的:人,永远都是非理性的。

我们用来判断满足感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客观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哪怕你工作非常努力了,只要你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或者跟期望不在同一个方向,你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这一点,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无论实际境况如何,只要它低于我们的期望,我们都会感到不满足。所以,当你的期望,被自己或外界,调到高水平时,你要注意了。

因为高水平的期望,往往伴随而来的,都是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

时代周刊刊出过一篇章,报道了经济学家rondfryer的一项实验结果。

fryer教授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花费630万元,针对18000多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制定了一个奖励计划。

他规定:参与计划的学生,如果每次测验成绩优秀,可以得到2050不等的美元奖励。

按照这个计划,最顶尖的学生,一年累积下来,可以得到2000美元的奖金。

结果是什么呢几乎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学习热情和态度都有了明显改善,其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是进步明显。结果似乎非常光明。

但是,当实验结束之后,后续的跟踪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急剧降低,甚至跌破了实验前的水平,出现了缺勤、厌学、成绩下滑等等现象。一项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计划,竟然造成了反效果。

在这个实验,长期以来的金钱激励,已经把这些学生的期望拉得非常高。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回路:考试成绩好,能得到奖金。

而当这个回路被打破,他们所面临的,是跌入深渊的失望。这种失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要远高于激励所带来的正面情绪。这是期望的力量。

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取消奖金激励,无非是回到之前的情况罢了。你实际相当于挣了好几百。但当你身处其的时候,你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也是说,长期激活奖赏回路,会改变我们大脑的部分结构,使它被调整到高水平期望的状态,从而产生戒断症状。

是的,你一定看出来了,这本质,是成瘾的机制。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部位,一个叫做前额叶皮质,负责决策;另一个叫做腹侧纹状体,负责激励。

当我们作出有益选择的时候,腹侧纹状体释放多巴胺,提高我们对情绪的感受能力,使我们感受到兴奋,从而推动前额叶皮质继续作出相同决策,对行为产生正反馈。

这是一个奖赏回路的过程。

ks和griffiths在一篇论指出:成瘾性药物,会阻塞多巴胺受体,使它接收不到多巴胺,从而刺激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这些多余的多巴胺聚集在神经突触间,会导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