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萧莫记得卢思道这人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且善于用典,已有了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而且这人最喜欢讽刺权贵的腐败生活,揭露官场黑暗,为人颇为桀骜不驯。在这个年头,这是一位很著名的人物。
散骑侍郎倒不是什么大官,只是萧莫记得历史记载中的卢思道在皇都搬迁的前一年就去世了,也就是开皇二年这人应该就已经过世了。
而现在,这位居然出现在了开皇三年的鸣鼓摘花之上。这就由不得萧莫不疑惑了。
萧莫记得,正史记载之中,这卢思道绝对是卒于开皇二年的,只有一些野史记载里,他是死于开皇六年的。
这人的出现,再结合韩老头的事情,不禁让萧莫对于历史的轨迹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到底是历史记载错了,还是历史出现了扭曲,萧莫此时心里根本就搞不清楚。
至于那位白袍书生陆德明,要是论文学成就的话,圆台上在坐之人,恐怕都是拍马难及。只不过这些成就不是在当今取得的,而是在很多年以后的大唐盛世所获得的。
萧莫记得,这陆德明是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是一个寿元颇为长久之人。
这人首次明确按著述早晚次序,论述十二部经典诞生的演变史,是历史第一人这里面就包括了后世的四书五经,当然盛唐时期,孟子可还不在四书五经之列。
也许是因为活的比别人久,陆德明还考察了每部经典注释的传授史,总结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研究成果。
这个人在整个中华历史上,都算的上是通世之大儒,国之重器。
不过在这开皇三年,大隋洛都的鸣鼓摘花之上,自然只有萧莫一个人知道这些后世的事情。也自然只有萧莫一人知道这陆德明的厉害
第一百二十章盛会开始求收藏推荐
除去那中间坐着的三位评定大儒,圆台上的另外两人一是主持盛会的洛阳令尹韩路之,一是那评定歌舞的万宝常。
韩路之可以说是萧莫非常熟悉的熟人了,萧莫因为韩老头的缘故,与韩路之的关系颇为不错。
至于那万宝常,萧莫虽然没有见过,但本身对此人也有一些了解。毕竟这人是一位挺出名的音乐家。
这万宝常的身份是宫廷乐师,听起来应该是很不错的一个身份,但其实这宫廷乐师的身份地位,在此时的大隋只能算是一般。
毕竟杨坚这会儿还没空去欣赏音乐艺术,这位大隋的开国皇帝,这时候一心扑在了民生和军事之上。所以这宫廷乐师虽然不算个摆设,但也差不多了,因而这万宝常坐在圆台之上才显得很是拘谨紧张。
不过萧莫知道此人在音乐方面的艺术修养的确是很高,在历史上也很是有名,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大家。
在后世的传说里,说这人擅长仙宫独有的玄外八音:金、石、丝、竹、匏、土、草、木,乃是真正的仙人下凡。
不过今儿个萧莫见到了万宝常的真人,对于那样的传说就有点不相信了。
这万宝常是个正真的音乐天才不假,可以不会夸张到是仙人下凡的地步。只不过是这人有些特殊的技巧,使得他的音乐演奏全然不同于他人。
这万宝常尤其在琵琶一道独树一帜,在这年头可没什么人能与其相比。这时候,乐器声调普遍都只有宫商角徵羽五音,而不是后世的七音。
但是这万宝常就是此时的一个例外,他通过仔细研究和探索一个龟兹音乐家苏袛婆的演奏,发现了音乐中七音的奥妙,从而将七音融入了琵琶演奏之中,使得其琵琶技艺出神入化,与其他人是截然不同,那音乐一出世便是惊艳了世人。
这时候的人不懂其中奥妙,猜测之下,说万宝常是仙人下凡,擅长弦外八音,倒也可以理解了。
但是萧莫来自后世,又通晓历史,自然知道这么些秘闻,再加上萧莫本身就学习过音乐,虽然绝对算不上什么音乐家,但放到这年头,说到那七音之法,萧莫自然比任何人都要了解。
四海楼今年谣传的噱头中,就有萧莫亲自鸣曲一事。萧莫的那首曲子就是来自后世的,当日在四海楼与云雨涵合练,普通人不知其中奥妙,只觉得好听如仙音,便传的神乎其神,好似萧莫真的是去过仙宫一般。
若是那曲子放到万宝常这里,恐怕其一听就知道其中蕴涵着七音奥妙了。只不过有一点萧莫又与万宝常擅长的七音不同。在后世音乐中,通常都会在七音后面还有一个高音,萧莫这曲子里可不仅仅是七音那么简单,说是八音也不为过。
随着韩路之的介绍结束,一阵欢呼喧哗之后,场面一时之间安静了下来。
大家心里都知道,接下来,盛会的真正精彩部分即将一一呈现。
在人们期待的眼神里,只听得九声鼓齐鸣了起来,然后就见各家的楼船都有规律的缓缓动了。
待得到了最后,所有各家的楼船都是船头对着高台方向,呈一个半弧状排在了高台的前方,楼船的甲板与高台相对,高台之上此时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楼船上众人的样子。
鸣凤阁与美仙院落在了这个半弧的顶点,两家距离高台之地最是接近,从高台上看去,这两家楼船甲板上的人也最是清晰。而其余各家则是分别排在了这两家的左右,依次的远离高台之地。
这样的排位方式,也并非特例,而是每年皆是如此,谁家排名靠前,位置自然也是靠前的。各家楼船这样的呈现,在岸边的高台上看去,很是壮观。至于那正真的龙舟赛段,其实并非重点。
这样的排位方式也有一定的讲究。一来是能够彰显各家的地位,二来么,就算是那最前端的楼船,距离高台之地也有一定的距离,到了哪一家献艺,便由哪一家的楼船横渡在高台与楼船阵列之间。如此安排,不论是高台上的人,还是各家楼船上的人,都能清晰的看到献艺的场景。
萧莫对于各家楼船此时的这种排位也没有什么惊讶,因为鸣鼓摘花的开头并非直接就是那才子文比和龙舟竟渡,这盛会开始的最前面,是各大家的献艺环节。也是除了文比最为吸引人的一个环节。
每一家的头牌大家亦或是身着盛装,亦或是一身劲装,在那楼船甲板前的高台之上翩翩而舞,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而且这种享受还是轮番到来,各自不同。所以这献艺环节也成了各家比较底蕴的一个精彩环节。
待得楼船都各自稳定下来后,两岸看热闹的百姓们便忍不住的开始了呐喊助威,与后世相同的是,洛都这些个青楼,每一家都有着各自的粉丝团和亲友团。
只是相对于其他各家而言,四海楼的粉丝团却是是最少的,相比之下,四海楼的呼声自然也是最小的了。
这一现象自然与四海楼本身制定的规矩有着必然联系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