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儿,她才明白,敢情他们两家就是这些铺面的房东,自然不必担心撵人或加租了,医馆才会想怎开就怎么开。
之前在静海的时候,许家主要和赵老爷子夫妇以及老赵家二房打交道,谭氏和三房赵永忠一家并不怎么熟。
在谭氏的印象里,赵永忠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经常听他娘的吩咐,扛着一大袋的土产给赵成蓝送来。赵成蓝收了东西,连口水都不给她三哥喝,就把人给打发走。遭遇如此冷待,赵永忠也不生气,下一次接着任劳任怨地送东西过来。
后来她听说赵永忠一家欠下了印子钱,被赶出了家门,还叹息了一声人善被人欺。
可没过多久,赵成蓝暗地里派人去赵永忠家开的铺子里使坏的事情就在镇上传开了,她这才知道赵永忠家居然做起了生意,所做的生意中还包括豆腐买卖。就在她想去进一步打听时,赵成蓝与人有私之事被揭露了出来。这下子,她不得不为保全自家的名声而殚精竭虑,再也没有工夫去打听赵永忠家如何了。
不久后,受赵成蓝的恶名所累,她家再也没脸在镇上待下去了,就搬去了府城,不再过问长乐镇一带的人和事。直到那一天,肖守安上门来抢她大闺女,她才再次见到了赵永忠一家。
那天,赵永忠夫妇见她和家人伤的不轻,就很热心地把他们送去了医馆。当时,詹家丫头也跟过去了。那丫头和她提过一嘴,说赵永忠一家就是她的东家。
那时她就在想,赵永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了,居然还做起了木器生意,可还没等她和赵永忠夫妇攀谈一二,他夫妇二人就急急忙忙地走了。
直到刚才为止,她知道赵永忠家起来了,又是开吃食铺子,又是开木器坊,却万万不曾想到,这样老实没用的庄稼人居然能置下这么大一份儿家业。
所以说,她虽知道不少关于赵永忠家的事情,却也有限。要真论交情,她家和赵永忠一家还真没什么太大的交情。
不过还好,赵永忠一家发达了却没有看不起人,从这两次的相处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还是很热心肠,很乐于助人的。
于是谭氏就和赵永忠说,她有个不情之请,想请他答应将自家的铺面多租几年给他们许家。
赵永忠这个老好人,根本就不懂得拒绝,一听谭氏开口央求,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下来,还说租金就看着给就行,都是亲戚,不计较这些。
正文第二百九十二章大受欢迎
赵永忠这话说的,可把赵三娘给气的,差点儿没冲过去捂住她爹的嘴。
哪里就是亲戚了别说赵成蓝已经被许家休了,就是赵成蓝还在许家,自己也不会认赵成蓝的婆家人为亲戚。自家老爹也太不讲究了,拿什么人都当亲戚看。
不过到底碍于人多,赵三娘不好意思当场发飙,也就忍了下来。
其实,她能忍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一直念着许家当年对她的善意。
赵三娘想起,当年许继业待他们姐弟几个还不错,每次陪着赵成蓝回娘家,他都会给他们几块糖吃。
如今赵四娘家持有苏记制糖坊的干股,自家还设有糖果作坊,只要赵三娘发话,随时可以调来成车成车的糖。在她眼里,糖已不再是稀罕物。
可在当年,他们姐弟几个一年到头都吃不到几块糖,许继业给那些糖足可以让他们高兴上好几天,算是他们灰暗童年里的一抹亮色。
就冲着这份善意,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铺面长期租给许家好了。但,仅此而已,亲戚什么的,她是坚决不会认的。毕竟想到许家曾是赵成蓝的婆家,她心里就多多少少还有些膈应。
吃罢午饭,赵永忠夫妇留在宋家继续唠嗑,赵三娘可没这种闲工夫,她得尽快赶回去忙生意。
家里头这么多生意,纵然有不少掌柜帮着照看,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赵三娘亲力亲为的。尤其明天就是初二,是各处掌柜前来交账本的日子,她得回去好好想想,有没有什么话要交待给那些掌柜的。
当赵三娘所坐的车途径城南嘉善街时,她为了赶时间,便让车夫抄近路。车刚拐进一条小巷,就遇到十来个小毛孩子挡道。
只见这十来个毛孩子几乎人手一根竹竿,就是没有竹竿,也拿着扫帚,再不济就是拎着根鸡毛掸子。
这些小鬼是要学着绿林大盗拦路抢劫吗
赵三娘话本看多了,经常会想多了。
不过今天这些小鬼的想象力显然比赵三娘的还要丰富,按照个子高矮排成一排,从最高的那个开始喊:“杨家大郎在此”依次喊过去,一路喊到了杨家八郎。最搞笑的是,站在队尾的那个黄毛丫头居然拄着把扫帚自称是佘老太君。
这些孩子估计不是第一回做这种事了,貌似经验还很丰富,喊完就跑,并不恋战,根本就没有给赵四娘家车夫训斥他们的机会。
赵三娘嘴角忍不住抽了抽,小声嘀咕道:“这些小鬼是看戏看傻了吧,这么喜欢演,怎么不去搭个草台子唱戏呀”
今天载赵三娘的车夫姓冒,人称老冒头。别看他快五十岁的人了,由于长年的重体力劳作背都开始驼了,可耳朵还很尖,赵三娘的嘀咕他听了个一清二楚。
老冒头呵呵笑道:“二小姐,这些小鬼不能是看戏看成这样的,赏芳苑的杨家将还在排,还不曾正式开唱呢,他们哪里有的看他们呀,八成是听说书听入迷了,忍不住跑出来扮一回杨家八虎和老封君呢”
赵三娘听老冒头这么说,忍不住问道:“冒老伯,怎么,你也听说过杨家将”
老冒头嗓门儿陡然拔高三度道:“当然听说过啦如今咱府城里还有几个人没听说过杨家将啊,就连咱家八岁的小皮猴儿都听过。”
据老冒头介绍,他家小孙子自打听隔壁家的小孩讲过一回杨家将后,就天天往附近的天桥下跑,听那儿的说书先生说杨家将。别看那说书先生一天讲三场,其实每天三场讲的内容都一样,可就这样,他家小孙子还是一场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