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1(2 / 2)

赵四娘家 璇源 2265 字 2023-10-14

不等董氏说完,李翠萍就不耐地打断道:“赵二郎成亲与咱家何干就算是亲戚,咱备份贺礼也就是了,你就别操那些有的没的闲心了”

董氏忙道:“怎么是闲心呢翠萍,你是不知道,要不是我今天拦着,你妹妹今儿个就要去找赵二郎讨说法了”

李翠萍闻言,眉头紧蹙,疑惑道:“讨说法他二人之间有过啥说法吗咱以前不是问过翠薇,当时她可是口口声声说和赵二郎没啥的呀”

董氏不禁有些尴尬,一时语塞。

其实,董氏反复问过李翠薇了,李翠薇证实,赵二郎一直规矩得很,别说拉个小手了,就是言语上的轻薄都没有,他们俩是真没什么。只不过赵二郎或许对李翠薇心底坦荡,可李翠薇却对赵二郎生出了别样心思。现如今,赵二郎要成亲了,媳妇儿却不是她,这就让李翠薇万分接受不了了。

董氏也知道李翠薇现下去找赵二郎讨说法,有些无理取闹之嫌,可有什么法子呢,李翠薇是她亲闺女,如今在为终身大事而努力,她这个做娘的怎么也不能扯后腿,得帮衬一把才行。更何况,赵二郎性情温厚,踏实肯干,又知根知底,是个相当不错的女婿人选,她心里也很愿意李翠薇和他在一起。

待得李翠萍问清了董氏和李翠薇母女的小心思后,立时明白这就是她俩的一厢情愿,便劝道:“既然赵二郎要去另娶他人了,就说明他对翠薇没别的意思。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尤其是婚姻之事,人家没这意思,咱们上赶着去,这就有些没意思了。别说这事儿根本不可能成,退一万步讲,就是成了,往后两个人的日子也难和睦。”

事实上,李翠薇的婚后生活和睦不和睦的,李翠萍并不怎么在意。她在意的是,赵四娘家对赵二郎这门亲事的态度。听说赵永忠夫妇很看好这门亲事,她便歇了撮合李翠薇和赵二郎的心思。要知道,她下半辈子的幸福全在赵四娘家的手上,她可不想为了李翠薇的那点儿小心思,就惹得赵四娘家不快。

董氏觉得李翠萍说得在理,便放下了找赵二郎要说法的想法,转而和李翠萍商量起,如何让李翠薇彻底断了对赵二郎的念头。

李翠萍就出主意,让董氏尽快给李翠薇物色个女婿人选。哪怕李翠薇还小,尚未到嫁人的年纪,但只要定下亲事来,她就没空去想赵二郎了。

董氏最没主见,听了李翠萍的主意,她也不深想,就四处打听起合适的女婿人选来。

正文第三百三十二章讨个公道

过了些天,那些还留在府城里养伤的重伤患者伤情稍有好转,便纷纷提出要离开。

府城里头啥啥都要钱,啥啥都死贵,就算花的是赵四娘家的钱,不是他们自个儿的钱,他们也心疼呀再说了,赵四娘家为了营救他们又是出钱又是出力,已经为他们付出太多了,他们实在不好意一直赖着不走。

乡亲们执意要走,赵永忠自然不好强留。可他问过钱志新了,他们中还有不少人的伤口没有完全愈合,此时还不宜移动,赵家村据此甚远,途中又多有颠簸,就这么让他们回去,很可能会加重他们的伤势。

于是,赵永忠便苦劝他们安心留下,过些日子再走。

却不想那些乡亲认死理,说什么都要立刻就走。

赵永忠认真想了想,正色道:“当初咱在姜家滩开铺子,生意做得好好的。忽然有一天,咱家四娘要咱们全家搬去府城,去那儿做生意。当时我和孩子他娘都是不同意的,家里铺子的进项够咱一家人花销的了,干啥要背井离乡,跑去府城折腾呢

“当时咱家四娘就说了:之所以去府城,就是为了赚大钱。为啥小富即安不行,非得要赚大钱就是为了在幽州拼命置地买房。等到哪一天,家乡的父老乡亲遇上难事了,咱能给他们一个投奔的地方。听了这话,我和孩子他娘再没吱声。

“乡亲们,你们就安安心心地在这儿养伤。等伤好之后,想要回家的我雇车送你们回家,再在赵家村附近多置办些族田,让你们的日子过得松快些;愿意留下的我就安排你们进咱家铺子,工钱绝不亏待,他日干顺手了想要自个儿开铺子,我也会鼎力支持。”

赵永忠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乡亲们再不好犟着要走,不少乡亲眼里含着泪水,暗暗记下了赵四娘家的这份情。

数月之后,彻底痊愈的赵家村的村民中,一部分人重回赵家村,一部分人则留在府城帮助赵四娘家做生意。

由于连锁经营中频繁出现问题,赵三娘决定不再搞连锁。如果已经签下连锁协议,那没法子,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在合约到期后,肯定不会再续约了。从今往后,赵四娘家一门心思发展直营。

这样一来,赵四娘家就需要很多的可靠人手。这世上还有比族人更可靠的吗那些留下来的族人正好可以放到直营店里去。

多年之后,赵四娘家的直营店开遍全燕国,静海赵氏善于经商的名声也传遍了全燕国,后来甚至有了“十个静海赵氏九个商,还有一个打算盘”的说法。

当然那是后话了,当务之急是要给此次事件的死伤者讨个公道。

按理说,赵永孝死了,还有那么多前去服徭役的乡亲们或死或伤,如此重大的伤亡,就应该有人为此负责。

可事发至今,没有任何人为这桩惨剧买单,就连必须付直接责任的静海县衙开始也一言不发,就跟不知道有这件事儿一样。后来死伤者太多,事情闹大了,静海县衙不得不发声,说此次事故纯属偶然,与任何人无关,官府对此概不负责。

静海县衙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次的事故怨不得别人,实在要怨就怨老天爷,就怨死了的人命不好,千万别来找官府要说法,他们不管的啊。

别看赵三娘前些日子对赵永孝的印象极差,可一码归一码,即便赵永孝的人品有待商榷,他的生命依然很珍贵,他才二十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家中还有新婚不久的妻子,以及尚未出世的孩子,如此枉死赵三娘实在无法接受。既然静海县衙不肯给个公道,她就去为她叔叔讨个公道。

于是她也不管什么生意不生意了,将府城最好的状师之一请了回来,请他帮忙出谋划策。

那位状师是个实干型的,被赵三娘请回来后立刻去了一趟事发现场。他发现那个采石场新建不久,设在一座二三十丈高的石山下,依照官府指定的开采方式,出意外几乎是必然的,不出意外才是偶然。

待得知赵四娘家背后有苏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