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2 / 2)

闻言,周泰不禁想起之前刘敢在舒县断言袁术会打庐江,那时的语气神态,与此时一般无二。

周泰问道:“主公何以如此肯定”

刘敢神秘一笑:“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蒋钦笑道:“主公何时也信佛了”

刘敢笑而不答,此时此刻,他忽然发现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实,争霸天下光有精兵和强将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一位能够统帅三军的韩信。

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刘敢忽然想起一人,便朝众人说道:“修书一封,送与刘繇,让我出兵可以,把神亭岭的东莱太史慈送来,人不来不发兵”

第十九章孙吴不是铁板一块

所谓太史慈不来不发兵,自然是一句戏言。

刘敢此次只留一千余人固守秣陵老家,以周泰为先锋,一共发兵九千人,几乎是倾巢而出。

然而,刘敢大军刚刚出发,一探马来报,前方三十里外发现吴景大军

刘敢一听,顿时慌了神。

吴景居然先打秣陵

“孙策呢可有看到孙策”

刘敢失声问道,不知为何,对于这个江东小霸王,他有种莫名的忌惮。

探马之人回道:“有一面孙字大旗,不知是孙贲还是孙策。”

闻言,刘敢眉头不由皱成一团。

根据前方斥候消息,吴景有一万余人,孙贲有五千余人,孙策也有五千余人。

以上三人的部队,若是让刘敢一个个来对付还行,三个部队一起便没有丝毫胜算,即便只有两支部队,刘敢也不敢冒险一战。

难道就这样撤兵

这不是刘敢的作风

只见刘敢深呼一口大气,冷声道:“再探,给我看清楚了,来人究竟是孙策还是孙贲敌军人数几何”

“喏”斥候应声而去。

“不管你是孙策也好,孙贲也罢,既然出兵,断然没有半路回家的道理”刘敢强行使自己镇定下来,大手朝天一挥,吼道:“全军前进”

下一刻,九千之众浩浩荡荡奔袭而去。

刘敢囤兵秣陵半年,早已对此处地形了如指掌,而行军打仗讲究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先说人和,或许在兵力上刘敢军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刘敢对自己训练的士兵很有信心,何况此次出兵的九千人,有三千是丹阳老兵,这三千人能征善战,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强悍无匹。

再谈地利,刘敢派人精心勘察过秣陵周围所有地段,甚至令工匠制作了实体沙盘。

然后天时,今日晴空万里,微风正好。

最后刘敢大军以逸待劳,可战可退,这九千之众,唯一缺的便是沙场经验略有不足。

然而,世人都有第一次,不论这一战是胜是败是生是死,刘敢都已经在心里做了充足的准备。

吴景军中。

孙贲风风火火地骑马赶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埃。

吴景见了,不禁勒紧胯下战马缰绳,暂停行军。

“都督,前方十里发现敌军”

孙贲拍马而来,缰绳一扯,并未下马,朗声说道。

吴景不禁眯起眼睛,目光眺望远方,很可惜他什么都看不到。

吴景收回目光,朝满头大汗的孙贲说道:“你这个先锋官是怎么当的,十里了,才发现敌军踪迹”

孙贲面色羞愧道:“我军斥候对此地地形不甚熟悉,有些迷路在所难免。”

一旁,吴景的长子吴奋笑道:“我说伯阳,你就别为自己的人偷懒找借口了,咱们孙吴两家,有谁不知道你对江东诸城了如指掌,不然为什么每次打仗,你都是先锋”

见大哥挖苦孙贲,吴景幼子吴祺也忍不住道:“大哥你不懂了吧,伯阳这是变着法子不愿做先锋呢,我说的对不对”

孙贲一脸苦笑,心想这两小娃娃,人小鬼大,早晚吃亏。

吴景问道:“敌军大约有多少人,由谁领军”

孙贲答道:“斥候查探到的敌军人数大约在五千左右,另外在不远处的山道上发现类似行军脚印,人数不明。至于领军将领,看旗号是张刘字大旗,应该不是刘繇本人。”

吴景不由陷入深思,沉吟道:“此处离秣陵还有多远”

孙贲想了想,回道:“大约二十里路,若是抄山间小道而行,行程可缩短一半。”

吴景思付片刻,当即发号施令道:“我们走小道。”

吴奋劝道:“父帅,小道不可去,山道上有敌军踪迹。”

吴景冷声道:“我当然知道,然而我军攻下横江渡口已久,秣陵方面不可能没有消息,然其明知我大军压境,竟敢只派区区五千人固守大道,此中必然有诈,山道之中的些许踪迹也必然是敌方故意为之,试想若换做是你来伏击我,你会把这么明显的痕迹暴露出来吗”

顿了顿,吴景继续道:“所以,山间小道必然安全,再者,我军一路奔袭而来,已经人困马乏,疲劳尽显,必须尽快赶到秣陵,休养生息。”

吴祺点头称赞:“父帅高见,我等不如也。”

吴景哈哈大笑,吴奋还想说点什么,无奈吴景根本不给他机会,当下只好作罢。

只有孙贲怔怔出神地望着大军所向的山间小道,不知为何,他的心中隐隐有些发慌。

直觉在提醒孙贲,这条路不能走,走下去很有可能要出大事,然而吴景显然是不会接受直觉这种无厘头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