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王毅高原是蓟平省锻冶世家,王家这一代的嫡子。他们蓟平王家,世代擅长锻冶刀剑铠甲。他爹因为不愿向突辽人卑躬屈膝,不肯为突辽皇帝锻冶刀剑,就被突辽人一怒之下,灭了全族。他在家中老仆王忠的掩护之下,趁着夜色,从家中密道,孤身一人,仓惶逃了出来。那老仆王忠把他送出密道之后,随即按动地道中的机关,塌陷了整个地道。老仆王忠不惜把自己埋在地道中,也要杜绝突辽人顺着地道找来的可能,最后送了自家大公子一程。
这蓟平王家之所以能世世代代锻冶出优良的刀剑铠甲,就是因为他家掌握着太祖时期流传下来的若干秘方。据说他家第一代开家老祖,就是太祖皇家钢铁局里退休出来的老铁匠。这老铁匠在平周开国太祖的皇家钢铁局服役多年,颇学了些心得。
后来退休之后,这老铁匠就严格按照平周开国太祖那一套来教育子孙后辈,这才保住了子孙代代不衰,并且把六百年前的一些锻冶技术,存留至今。可惜的是,平周太祖当年的皇家钢铁局,分工极其细,每个铁匠只负责一个环节。所以这王家的老祖,也就掌握了不多的几门绝艺。可就这几门绝艺,也足以保证他王家六百年不衰,代代兴旺发达。
王毅高大着舌头,把自己的家底子悉数抖露了出来。其实若说王毅高真的醉到不省人事,那也未必见得。自打他逃出来之后,本来高高在上到哪儿都被人高看一眼的蓟平王家大公子,就成了落地的凤凰,还不如山鸡。一路流浪这么久,王毅高可谓是尝遍了世间百味,吃够了各种苦辣酸甜,也受够了冷嘲热讽。这种种辛酸苦楚憋在心里,今天,也是借着酒意说出来,一舒他心中之苦。
王家经过这数百年发展,家中嫡系子孙早已不再亲手从事锻冶工作,只是掌握核心机密罢了。王家经过这数百年兴旺,家中子弟也是饱读诗书,家学渊源。只不过他家依然世代经营着整个蓟平省最大的铁器作坊。
饱读诗书,自诩能臣的王大公子,想用家传锻冶绝艺当敲门砖,在这乱世搏一番功名富贵。却不想,被那些军阀枭雄看扁,当成了匠人贱役之流。这让从小养尊处优的王大公子,情何以堪,这一路也不知遭了多少白眼,在心中偷偷哭过多少回。
可他来到这定北县,却从没遭过一个白眼,即便他之前状如乞丐,也不曾被人轻视,相反,还有不少良善人家,给他些剩饭。王大公子看到这定北县安定富足,百姓个个面带油光的情形,也在心中啧啧称奇。他这一路走来,哪儿不是战火连天。就算是晋朝,平民百姓也都是面有菜色,至于那些大户,依旧是终日醉生梦死,朱门肉臭。
李得一好心的管了他一顿饭。这是一顿以前王大公子都不稀得吃的饭,王家里最低下的下人吃的,然而此刻却是最好吃的一顿饭,白面馍馍和大块的肥猪肉。
说实话,在他们王家,猪肉都是家中下人吃的,他身为大公子,哪里会吃这种肉,平日吃肉,也只吃牛羊肉。你看厕所的别称“溷”字,里头不就养着一头猪么。此时天下这猪圈,大多都盖在厕所边上,平时猪饿急了眼,经常啃两口那五谷轮回之物。所以时人都认为猪肉不洁,大户人家是绝不肯吃的。
这块大肥肉入口的一瞬间,王毅高,王大公子才知道,天下间,原来还有这么好吃的肉。那一瞬间,王大公子,是真的被感动了。傻小子,那是你多少天没吃饱饭,饿急眼了,那才吃嘛嘛香。你也太容易哄。
人就是这样,说是自己做主。其实饮食,男女,功名利禄,哪一样不是控制着人到处奔波说自己做主,其实还是被和功名利禄控制而已。
瞅见没,主角就是这命,几个白面馍馍加上几大碗肥猪肉,就捡来家一个锻冶高手。哎,就这么巧,主角就这么好的命,你说咋办吧
不服你来打我啊。
二百四十二章迈步从头越
王毅高这一夜喝了个畅快淋漓,一醉不起。第二天,天刚亮,王毅高就被渴醒了,昨晚喝了那么多酒,这工夫,嘴里只觉干渴难忍。王毅高伸手往自己身上一摸,坏了那件破棉袄没了
王毅高昨晚喝糊涂了,这工夫早就忘了自己在哪儿,还当自己在荒郊野地呢,惊得他一个高就坐了起来。坐起来四下一瞅,王毅高发现自己那件破棉袄,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旁边一个矮杌子上头。矮杌子旁边,还有一套干净整洁的新衣裳。这套衣裳灰白的颜色,一看就不是什么好料子做的,但胜在干净,齐整。
内心没怎么挣扎,王毅高就彻底抛弃了伴随自己许久的那件破棉袄,选了这套干净整洁的新衣裳。伸手拿起这套新衣裳,一瞅,底下还放着一套全新的棉袄。西北这地儿,冬季寒冷异常。王毅高抛弃自己的破棉袄时,本都做好了挨冻的准备,却不想那定北守备团如此细心周到,连棉袄都给他备下了。这下好,外头穿着干净衣裳,有些体面,里头套个棉袄,又暖和。
穿上这棉袄,王毅高不光身上暖和,连着心里都暖和了不少。王毅高刚一开门,李得一带着个自己的,给他送来了早晨饭。昨晚上王毅高喝多了,今天起的就有些晚。对此李得一心中有数,晨练完后,带着个孩子,从容给王毅高送来了早晨饭,正好他刚起来。
吃着这软乎乎的太祖米就是玉米,因为是平周太祖发现并推广天下的,所以叫太祖米面馍馍,喝着温热的稀饭。已经许久没吃过的早饭的王毅高,心中甭提有多舒坦。
说起这太祖米,也有段故事。平周太祖在征战天下之初那时尚未据有整个天下,只有两省之地,就力排众议,派出大量人力物力,甚至倾力打造了一支船队,去海外寻找高产粮种。据传闻,平周太祖得天之授,生来就知天下事。当时平周太祖就对手下将领说,海外有一种高产粮种,若得之,必能以两省之地,种出供养百万大军的粮食。
当时太祖手下已经颇有几名谋臣武将,多是他儿时玩伴。太祖此人议事向来不喜欢搞一言堂,很能听进人言,所以那次会议,也是受到极大阻碍。太祖手下的谋臣武将,都是明白人,知道什么出生时祥瑞漫天,红光满室,都是忽悠人的,起兵之初拿来忽悠一番也就罢了,以后随手就扔了,哪有什么得天之授。
所以当时,太祖一干文武重臣,纷纷上前劝阻。哪知一向喜欢采纳下属意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