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不就是些许军功,有何难处吾亦能为之这是三国大部分对兵事自以为熟悉,实际上却狗屁不通的文官的主要想法。
但李得一对这些文官,并不在意。这种自以为是的文官,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根本不必考虑。李得一需要说服的,是魏直言,张子房,刘基这样文武兼备,胸有军略良谋的文官精英。
同时,这部分人也是最难说服,因为他们都是有真本事的。
李得一眼瞅着无法说服三国中那些文武双全的精英文官,只好把他们单独召集起来,与他们闭门密谈。
“你们都是文武精通的能人,但似你们这类能人,百年难得一二。需知征伐之事,十胜不及一败。前平周朝时,数百年间从未战败,可自从韩未琦一战丧失北面精锐之后,平周朝从此一蹶不振。你们固然能统领兵卒打胜仗,可要是不把以文御武这个口子堵上,后世难免有不自量力之辈,也想要混得些军功。到时候一旦战败,可就是国朝衰落的开始。前平周朝殷鉴不远,你们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切不可因己之才能,就耽误未来的战事。”李得一道。
三国几位英才见这李副团长铁了心要将文武分开互不统属,知道自己胳膊拗不过大体,又听这李副团长已经做出让步,允许他们去扶校教习,最终勉强点头答应下来。
能文能武的文官毕竟不多,而好似魏直言,张子房这样的文官,多通情达理,李得一将他们劝服之后。剩余的文官就不足为虑,这第四条盟约最终也顺利得以通过。
至于盟约中提到的扶校,由于前平周朝时已经彻底废弃。所以这新的扶校,将由定北守备团出资重新建立,由定北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具体项目建设。
新的扶校位置,就在三国都城外,方便兼任校长的三国皇帝随时查阅军校学生。
这第四条盟约通过后,李得一还单独与三国皇帝秘密商谈一次。
在这次秘密会议中,李得一拿出前平周朝末代几位皇帝不上军校,因而不通兵事,任由文官统御兵马,导致国家战力倒退,最终亡国灭族的教训,说动三国皇帝立下祖训,要求后代继位君王必须打小与勋贵子弟一样,上军校接受教育。
“为君者须得文武并重,方能外平内安。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前朝殷鉴不远,三位皇帝应当不忘前事。”李得一道。
三位皇帝对此自然没什么异议,纷纷点头表示答应。
李得一接着说道:“三代以后的皇子大多自幼生长于深宫中,养在妇人之手。待其成年之后,便不知民生多艰,故而继位之后,少有能体察民情的君王。因而历朝历代,开国头几位君王还能颇知民生不易,后来之君却大多昏聩愚笨。我这里有份皇子的教育章程,你们三位拿去看看。”
三国皇帝接过来一看,李得一在里面着重提到,成年皇子要去地方上当两年县令,借以熟悉民生,了解百姓疾苦。李得一尤其重点点出,切不可相信那些饱学鸿儒的鬼话,把皇子天天束缚在经典书籍之中,导致虚度年轻时学习的宝贵时间。
“我这话非是空穴来风,乃是总结历代几十位皇帝之后,才得出的经验之谈。”李得一道。
平明国皇帝朱禄臣当年就听过李得一说过此事,回去之后,他也曾调来历朝历代皇帝传记翻看,发现事实却是如此。凡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全部由儒臣教出来的皇子,没一个是好皇帝,最后全部跟文官反目成仇,都是些昏庸败国之君。
先贤有云:事非经过不知难。就好比民生不易,儒者虽常在书中感慨:“哀民生之多艰”可若不是一番亲身经历,又怎么会知道稼穑之艰难又怎会知道旱涝之可怕这其中辛酸,不是书中寥寥几句哀叹,就能表述清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又好比战争之可怕,若不是亲身上过战场,见识过血淋淋的厮杀,人命在须臾间化为血水,怎么会对战事生起敬畏之心怎么会真正懂得:“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最终,三国皇帝均表示全部接受李得一的建议,以后会仿照这章程,教导儿孙。
接着李得一又对平汉国皇帝刘赖和平明国皇帝朱禄臣道:“你们两国太子婚后,我给他俩放半年婚假。半年之后,俩小子带着太子妃,返回定北县,继续接受我的教育。待其迈入俱五通境之后,我会让其正式归国。”
两国皇帝一听,均表示太子婚后应该留在朝中,开始学着熟悉政务,学习批阅奏折,接受储君应该受到的教育。
然而李得一却对此不以为然,道:“可拉倒吧,你们所谓的熟悉政务,不过是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交给儿子却批阅,即便儿子批阅完,你们也要拿过来更改批评一番,绝不会让下面照着太子的意思去办。皇权独占么,这个你们当我不知道”
三国皇帝顿时尴尬不语。皇权独占,皇权不可分割。这是不能言诸于口,却又实实在在的铁一般的事实。
李得一没理会三国皇帝,自顾自接着说道:“你们两国太子在我定北县时,可是辅助海强项和西门豹两位管理着数百万百姓生计。从春耕到秋收,各类事务都亲自参与其中,制定计划,亲自实施。你们两国太子现在是什么模样,你俩也都见过,该心里有数。”
两国皇帝嘴上虽然不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