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清渠之战(一)(2 / 2)

“哈哈哈!阿浩!你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好!我们出城迎战!免得敌人嗤笑我们胆怯。”

安守忠随即下令让孙孝哲留后继续招募新兵,安守忠则带着一万步军和九千马军出城进驻到长安城西的清渠抵御郭子仪的四万大军。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子仪与王思礼军合于西渭桥,进屯西。安守忠、李归仁军于京城西清渠。相守七日,官军不进。五月癸丑,守忠伪退,子仪悉师逐之。贼以骁骑九千为长蛇陈,官军击之,首尾为两翼,夹击官军,官军大溃。判官韩液、监军孙知古皆为贼所擒,军资器械尽弃之。子仪退保武功,中外戒严。

清渠之战可以说是郭子仪整个军事生涯中败的最窝囊的一仗,很多人都觉得清渠之战中郭子仪的表现可以说简直是愚蠢到了极点,郭子仪犯了一个不入流武将都不可能犯的错误,完全就是一个门外汉在指挥战斗。

那么掩盖在历史唐代宗李俶。

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从其他地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首先香积寺之战李俶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就身处中军,有人可能会说李俶只是遥领挂个名,那是和平年代,安史之乱之时天下兵马大元帅还真是实职,必须要随军出征节制各路将领。

最开始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最佳人选是李倓,但是由于政治因素李泌劝阻李亨,任命了李俶这个不懂军事的李俶。

对于收复长安这么大的军功,李亨不可能将军功给

资治通鉴记载过李亨和李泌的一段对话“上谓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柰何?”

其次王思礼和郭子仪都是一军统帅,二人属于平级,互不节制!那么唯一能节制二人的只有李亨和广平王李俶了,因为李亨是皇帝,广平王是未来的储君。

有人可能会说郭子仪的爵位高,按照以前的规矩郭子仪是可以节制王思礼的,但是资治通鉴记载了安史之乱时的一个乱象。

“是时府库无蓄积,朝廷专以官爵赏功,诸将出征,皆给空名告身,自开府、特进、列卿、大将军,下至中郎、郎将,听临事注名。其后又听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异姓王者。诸军但以职任相统摄,不复计官爵高下。及清渠之败,复以官爵收散卒。由是官爵轻而货重,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凡应募入军者,一切衣金紫,至有朝士僮仆衣金紫,称大官,而执贱役者。名器之滥,至是而极焉。”

上面的意思就是朝廷没有钱进行赏赐了,于是就赏赐爵位,最后甚至朝臣的家奴都穿紫衣,自己称自己大官,但是却是干的低贱的工作。唐朝的封官赏爵之滥,至此达到了极点。各路军队都以职务大小相互统辖,不看官爵的高低。

如果郭子仪能节制其他节度使也不会在相州大败了。

第三,清渠之战监军孙知古被活捉,监军是什么人?那是皇帝的眼线,在军中地位甚至比统帅还高,清渠大败如果郭子仪是主帅按照郭子仪的智商他怎么可能让孙知古被活捉?郭子仪顾不上孙知古的原因就是军中有一个比孙知古地位还高的人,郭子仪要保着这个人逃跑,并且逃跑时可以说是慌不择路,辎重器械全部丢弃,因为什么都没有李俶重要。

第四,清渠大败几乎可以说完全就是指挥的错误,主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李亨没有处罚郭子仪,反而是郭子仪主动自贬,而且贬的不痛不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