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清渠之败和哥舒翰潼关之败可以说败的不可理喻,其中哥舒翰潼关之败我们还可以根据各种史料追根问底,找出一些历史真相,但是清渠之败几乎没有办法去推测失败的原因。
清渠之战的记载分别出自《旧唐书郭子仪传》、《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以及《册府元龟卷四百四十三》。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五月,诏子仪帅师趋京城。师于潏水之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王师不利,其众大溃,尽委兵仗于清渠之上。”
《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率师趋长安,次潏水上。贼守忠等军清渠左。大战,王师不利,委仗奔。子仪收溃卒保武功,待罪于朝,乃授尚书左仆射。”
《资治通鉴》记载“子仪与王思礼军合于西渭桥,进屯潏西。安守忠、李归仁军于京城西清渠。相守七日,官军不进。五月,癸丑,守忠伪遁,子仪悉师逐之。贼以骁骑九千为长蛇阵,官军击之,首尾为两翼,夹击官军,官军大溃。判官韩液、监军孙知古皆为贼所擒,军资器械尽弃之。子仪退保武功,中外戒严。”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判断出郭子仪大军的位置在潏水西岸。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潏水在长安城南,郭子仪大军从西边来本应该进攻长安的西门,但是郭子仪大军却绕了一个远,为何要在长安城南门的潏水驻扎呢?
郭子仪之所以舍近求远的目的就是为了安全,防备长安的安守忠骑兵。长安南边是秦岭,从秦岭下来的水系众多,可以有效遏制安守忠的骑兵。其次在长安城南潏水距离长安城门最近,并且在潏水和长安城之间还有一条清渠,大军如果攻城可沿着清渠直接到达长安城墙。
清渠水源和渠道即今皂河引潏河之道,自南郊皇子陂引潏水西北流,经韦曲、塔坡至长安城外郭城西南安化门入城。根据长安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判断郭子仪在潏水驻扎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长安城城池高大坚固,城防设施齐全,按道理此时此刻安守忠应该是拒长安而守,但是安守忠并没有守城而是出城迎战。安守忠之所以出现反常操作其实也是逼不得已,长安城太大了周长八十里,安守忠手下之兵已经不够用来守城,并且安守忠此时的主力为骑兵,出城作战才是最佳选择。还有一点就是长安可是李唐的老巢,崔乾佑都差点死在河东,万一长安权贵趁着郭子仪攻城得时候给安守忠也这样来一下,安守忠根本就防不胜防。
安守忠大军的驻扎地点是清渠,也就是郭子仪大军进攻长安的必经之路,只不过两军是隔着河对峙,这点我们可以从《新唐书》“贼守忠等军清渠左”,《册府元龟》“守忠军于清渠之北”确定郭子仪在潏水上游的西侧驻扎,安守忠的大军在潏水下游的清渠东侧驻扎。古代看地图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是正好相反,所以“左”不是西而是东,《册府元龟》说的“清渠之北”是因为清渠和潏水链接的前半段是东南西北走向,所以“清渠之北”是完全正确的。
双方大军的对峙地点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后来的交战过程和环节就出现了疑点。《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比较简单,只是说交战失败,并且损失惨重。
《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记载的较为详细,但是交战的地点却让人琢磨不透,因为双方隔着河对峙,一方绝对不会在对方有防备的情况下渡河作战,况且安守忠手下是骑兵机动性很强,所以郭子仪绝对不会渡河作战,因为他敢渡河安守忠绝对会半渡而击。
根据《册府元龟》记载郭子仪作为进攻方不着急,但是防守方的安守忠却着急了,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让安守忠“逼我军”?并且郭子仪只是派人守河道“渐斩杀之!”就是不紧不慢的杀。
整个战役是在长安城南对峙,但是《册府元龟》话风一转“贼军小却,守忠伪遁,使人扬言曰:“贼走矣。”子仪喜,悉师以逐之。贼有骁锐九千爲长蛇阵,守忠谓安太清曰:“吾爲蛇首,子爲蛇尾。”遂令领四千人从延平门路入,命太清四千人从金光门路入,以一千趣平川,当官军而横击。贼首尾之阵翼张,前后奔冲,我师不虞贼之暴至,遂大溃。”
本来郭子仪在长安城南门击退了准备渡河的安守忠军队,然后追击安守忠撤退的大军,按道理郭子仪应该是离西门越来越远的!但是郭子仪大军却瞬移到了西门,在长安城西门被诈败的安守忠骑兵击败?这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对不上啊!因为延平门和金光门是长安城的西门,
因此清渠之战就有了一种可能,李唐大军先至潏水,李唐大军看安守忠在清渠拦截,于是留郭子仪为疑兵在清渠和安守忠对峙,李俶和王思礼带李唐大军主力偷偷绕道西门准备偷城。
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郭子仪连着七天没有动静,安守忠觉得有问题于是就派兵去试探,试探过程中安守忠发现了郭子仪的异常举动,于是安守忠也使诈扬言自己要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