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学宫之立,为帝者的觉悟!(1 / 2)

什么叫做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个针对于世家高门的制度,简单来讲,就是当官不看学识、治理国家的水平、也不看你的文化,甚至不看你这个人。

只看你背后的“家族”。

你背后的家族强了,你自然而然就可以当大官。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当年隋文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之后,当时的世界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权贵们依旧是权贵们,知识阶级依旧是知识阶级。

知识依旧是在少部分人的手中掌握着,他们依旧像是汉末的经学大家那样把控着朝堂命脉。

所以隋文帝只是初步建立起来一个以考试为根本的选官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氏族有一定的冲击,但其实冲击并不算大。

为什么?

因为能够考过他们的人不多。

读书?

你寒窗苦读,一切全靠天赋拼,遇到不会的问题只能似是而非。

而高门大族呢?

读书,有人伺候着——让你的身体健康。

遇到不会的问题呢?——某位长辈在研究这个问题的道路上就是著名的大家,拿着拜帖直接登门拜访,长辈还十分亲切的一边和你聊天,一边倾囊相授。

毕竟谁家没有个晚辈?

所以,隋文帝并不敢在那个时候就彻底的创建科举制,或者将这个制度定性——甚至他能够建立起来以考试为根本的选官制度,还是因为当时的科技大爆发。

印刷术出现了。

在印刷术的冲击之下,一部分的寒门也好、一部分的黔首也好,都能够读得起书。

这才是隋文帝不着急创建科举制的原因。

不然,他都能够创建考试为根本的选官制度了,创建科举制很难?

只是这一切都被后来的隋炀帝给破坏了。

在隋文帝的计划当中,“科举制”至少应该是三代、甚至四代以后才应该逐渐确立的,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能够读得起书的黔首都已经到了合适的年龄。

“科举制”出现的缘故,是为了打破士人门阀对官吏的垄断!

可惜隋炀帝急功近利,为了自己的名声,十分急切的创建了科举制,甚至将此定之为官方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之前没有反应过来的高门瞬间反应了过来。

原来科举制是限制我们的啊!

所以他们开始参与科举考试,而后成为官吏,而后继续在新的制度中生根发芽,掌握新制度的命脉,成为了科举制中的“学阀”。

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当日的隋朝,与今日的秦朝何其相似?

若是秦同听他说了“科举制”之后,就十分迅速的与皇帝、乃至于扶苏说明这个制度,继而想要他们推广,那么樊牧就会趁着时间尚早,赶紧选一个新的继承者。

毕竟....这么愚蠢的继承者他可不敢用。

先进的思想和制度,有些时候在一定时间内,就相当于剧毒!

比如如今的大秦。

只要敢真的直接施行科举制,那群掌握了知识的“贵族”“士大夫”们,就会蜂拥而上,而后把控读书的渠道,在他们占据了上层的“位置”之后,留给普通黔首和寒门的位置自然而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