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城选址(1 / 2)

新居城的选址,关乎着筒井家的未来兴衰。

既不能太过偏远,否则对家臣、豪族的掌控力便会大打折扣。

又不能离敌对势力太近,否则会频繁遭到侵扰,导致城下町无法顺利发展,进而影响整个领地的繁荣与稳定。

历史上,筒井家就因不堪忍受松永久秀的频繁入侵,被迫迁都至郡山城。

于是,筒井顺庆第一时间就来到郡山町的村落,进行考察。

郡山城的位置很容易确定,它坐落在筒井城东北方向不远处,位于秋筱川与富雄川之间、西京丘陵南端的突出位置。

但当筒井顺庆实地考察后,却发现这座郡山城的位置,其实并不理想。

这座小山丘,说好听点是建了座平山城,但其实跟平城没什么两样。

而且,它距离松永久秀的势力范围仍然很近,从战略角度来看,与留在筒井城没什么本质区别。

回想起筒井城沦陷的那一日,自己从“狗洞”屁滚尿流的逃出去,筒井顺庆就对这类城池毫无安全感。

发誓一定要建造一座坚不可摧、易守难攻的理想居城。

所以,郡山城直接就被筒井顺庆否决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筒井顺庆等人几乎踏遍了大和国的山川河流,终于找到了一个既能保障安全,又能利于发展的理想位置。

这是一座海拔115米、相对高度30米的山,位于奈良盆地北部,非常适合建造平山城。

站在山上眺望,北面是木津川中游的良港:木津,东面是通往奈良的入口:奈良坂; 东南方向俯瞰东大寺,南面俯瞰兴福寺,西南方向俯瞰奈良町,这里简直就是大和国的心脏地带。

“左近、右近,你们觉得此地如何?”筒井顺庆开口问道。

松仓重信擅长内政,他一眼就看出了此地的诸多好处,说道:“主公,这里的确非常适合作为居城。”

“哦?说说看。”筒井顺庆饶有兴致地看向松仓重信。

“主公请看。”松仓重信指向江面上来往的船只:“开采自伊贺、大和的木材,都需要通过木津川,运往京都和堺町。”

“如果我们在此设卡,向来往船只征收关所税,必然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松仓大人说得没错。”岛清兴也附和道:“还有这进出奈良的奈良坂,是陆路运输的必经之路,同样可以设卡征税。”

“嗯。”筒井顺庆认同的点头:“不过这些都是小钱,我准备在城下发展商业町。”

“商业町?”岛清兴和松仓重信互相对视一眼,这触及到了他们的知识盲区。

日本战国时期,大名的税收主要有两种:

一是年贡米粮与劳役征发,主要有“六公四民”、军役、普请役(无偿参与修城、道路、水利工程)。

二是杂税与临时税,主要有栋别税(房产税)、关所税(通行税)、段钱(土地税)、矢钱(临时军费),兵粮米(临时征粮)。

但这些赋税细品之下,大部分都是割农民的韭菜,而针对商人的市场税,此时都还没有出现。

甚至就连城下町,放眼当下(1560年),整个日本只有少数几座,如一乘谷城(朝仓)、骏府城(今川)、小田原城(北条)。

虽然都十分繁华,却还是以关所税为主,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税。

所以此时的岛国武士,他们脑中完全没有怎么从商人身上获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