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不破而立,温水煮蛙(2 / 2)

这也可以变相的提高家主威望,增强对麾下豪族的控制力。

中坊盛祐眼中满是震惊,语气愈发敬畏:“主公谋略天下无双,属下望尘莫及。”

…………

…………

…………

翌日,多闻山城城下町,又贴出告示。

大意是筒井家的军需,优先采购自城下町。

这一石激起千层浪。世人都知道,军马粮草可是最赚钱的买卖,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最先行动的,就是之前给筒井家打造两间半长枪的行末。

他直接就带领着麾下刀匠,再城下町开了一间锻冶工坊。

依托兴福寺的关系,再加上常年服务于筒井家,拿到了第一批订单:

一百柄两间半长枪。

此外,在寺町内新建的宝藏院,也向其发出了50柄薙刀的订单。

再加上筒井家准备全面普及枪衾阵,后面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锻冶工坊的火炉就从未停歇过。

刀匠不够用,那就再招募刀匠。

工坊不够大,那就扩建工坊。

产能上去了,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就会增加。

需求增加了,供给就会增加。

以武器锻造为主的产业链,就会被激活,像活塞运动一样,现金流不断地涌入城下町。

武器这块蛋糕被行末吃了,其它眼红的手工匠人便争相前来城下町,分食其它产业的蛋糕。

而随着手工匠人的增多,他们的吃喝用度也随之需求,相应的产业也蓬勃起来。

更有许多破产的农民,听闻这里遍地是活儿,为了生计,也纷纷赶来,靠出卖劳力,来赚取温饱。

是的,农民会破产。

按照制度,粮食如遇歉收,但仍必须上缴给领主足额的年贡。不足之处,甚至还需要自己去用钱买。

尤其是一些战乱频繁的地区,额外征收的兵粮米,更会导致农民的存米被洗劫一空。

为了不被饿死,哪怕是有“一地一作人”这种未经许可不得迁徙的法令,也阻挡不住人的求生欲。

他们或逃到寺庙,甘愿卖身为奴,寺庙则以“守护不得入”的特权来庇护他们不被抓回去。

或逃到邻国,因为无田可耕,便投身城下町成为町人。

或干脆落草为寇,靠劫掠为生。

其中就有这么一个小人物才助。

他在堺町与多闻山城下町之间权衡之后,选择来到了城下町,从码头抗大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