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拍摄(中)(2 / 2)

他也认同王佳伟的观点。

但是,画面必须让观众在荧幕前感受到。

原版有一些场面,他觉得有点过于零碎。

举个例子,原版展示咏春六点半棍的画面,他就觉得很假。

这与原主角的功力有关。

而恰恰相反,于诚惠老爷子在《箭士柳白猿》展示回马枪,就非常出彩,成为全片最经典镜头

于老爷子的枪术一点多余的东西都不带,力都运在点子上,是真武术大师。

两相对比之下,原版展示咏春六点半棍简直不入眼。

所以,他追求情绪,也追求《箭士柳白猿》展示回马枪这种效果。

这部影片的武打戏,是先通过全景的镜头捕捉到整场武打的氛围,然后细分每个动作,蓄力、发力、应力,以中近景捕捉动作的细节,让观众仿佛贴近每一拳每一脚,仿佛对着他们铺面而来。

姜闻摇摇头,笑骂道:“呵,反正怎么说,你都是对的。”

其实姜闻认同南君策的观点。

但是他的电影,明显与《一代宗师》这种武侠电影不同,想要表达的东西,他还没法详细解说。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否则,就是被封禁的下场。

“不然呢?你想一下,若是观众与导演完全不同频,不能从电影中找到共情和共鸣的东西,曲高和寡,有什么意义。”

“这跟你用画面呈现艺术有关系?”

南君策瞥了他一眼,抬杠是吧?

“这部电影文化内涵那么深,书籍你自己也看过,你说,格调能低吗?”

艺术性这种东西,他不会刻意去追求。

况且在这方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

若是形式大于内容,或者为艺术而艺术。

那就作茧自缚。

比如:张一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就是艺术大于内容,故事很弱,所以他一出来就被骂了,有一点为商业而商业的意思。

但是再怎么样,也比后面的《无极》、《夜宴》好不知多少......

商业电影只要求画面视觉冲击和讲好故事内容,其实,内容才是电影的本质。

其实《红高粱》才是最纯粹的张一谋,思想文化内涵没得说。

当然,某些六代目或者以前的很多所谓文艺电影,为艺术而艺术的,就另外说。

这只是南君策自己的个人看法。

姜闻沉吟了一会,想起前几天南君策跟他掰扯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话题,问道:“那你觉得画面呈现艺术重要,还是故事重要?”

南君策:“我个人看法是,得看电影类型,有些电影我也感觉导演很刻意的追求某些东西,电影的本质毕竟还是内容。”

其实电影这玩意,其实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审美,他们制定的规则,尤其是戛纳,奥斯卡,必须符合他们的审美规则才能获奖。

很多时候,太追求艺术的东西反而倒显做作,也就是形式远大于内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